企拓网

6s中清洁的标准是什么意思

“6S”中清洁的标准是指在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维持其成果,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

6S中清洁的标准是什么意思

在6S管理中的清洁标准,是确保工作环境始终保持整洁、有序且适宜的重要准则,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一、区域清洁标准

(一)办公区域

1、桌面

- 文件应分类整理,整齐摆放,正在使用的文件放置在办公桌的中央区域,方便取用;非当前工作所需文件应放入文件夹或文件柜中,一份正在进行的项目策划书应摊开在桌面中间,而已完成审批的财务报告则放入专门的财务文件夹。

- 办公用品如笔、订书机、胶水等应放置在笔筒或指定的收纳盒内,避免随意散落,笔筒内的笔应按类型(如中性笔、铅笔、圆珠笔等)和颜色分类摆放,便于快速找到所需文具。

- 电脑、键盘、鼠标等设备表面应保持无灰尘、无污渍,键盘缝隙内不应有杂物堆积,可每周使用专用的电脑清洁布擦拭一次设备表面,每月清理一次键盘缝隙。

2、地面

- 地面应保持干净、光亮,无垃圾、无污渍、无积水,每天至少清扫一次地面,对于容易产生污渍的区域(如办公室门口、复印机附近等),应及时清理污渍。

- 地毯应定期吸尘,每周至少吸尘两次,去除灰尘和杂物,防止地毯变色和滋生细菌。

3、窗户

- 玻璃表面应洁净透明,无手印、无污迹,可每两周使用玻璃清洁剂擦拭一次窗户,先用湿抹布擦去灰尘,再用干抹布擦干,确保玻璃明亮。

- 窗台应保持整洁,无杂物堆放,可放置一些小型绿植作为装饰,但绿植花盆应保持干净。

(二)生产区域

1、设备表面

- 生产设备应无油污、无灰尘、无杂物附着,对于直接接触产品的设备表面,更应严格清洁,防止杂质混入产品中影响质量,食品加工设备的传送带、烘焙模具等,在每批次生产结束后都应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 设备的控制面板、按钮、开关等部位应清晰可见,无污渍遮挡标识,可使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避免使用含有腐蚀性成分的清洁剂损坏设备。

2、工作台面

- 生产工作台面上的工具、原材料、半成品等应摆放整齐,且数量适中,避免过度堆放造成混乱和安全隐患,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放回指定位置,并清理工作台面上的废料和残留物。

- 台面应保持水平稳定,无杂物堆积影响操作,在电子组装生产线上,工作台面上的电子元器件应按照工艺流程顺序摆放,方便工人取用和组装,同时及时清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锡渣等废料。

(三)公共区域

1、走廊和通道

- 地面应畅通无阻,无障碍物堆放,墙壁应保持洁白、无污渍,可每天巡查一次走廊和通道,及时清理丢弃的纸张、包装物等垃圾。

- 安全出口标识应清晰可见,周围无遮挡物,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疏散。

2、卫生间

- 卫生间的洗手台、马桶、淋浴间等设施应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洗手台台面应无水渍、无污渍,可随时清理;马桶应定期刷洗,保持洁白,无污垢和异味;淋浴间地面应无积水,浴帘或玻璃隔断应保持清洁。

- 卫生间内应配备充足的卫生纸、洗手液等用品,并及时补充,垃圾桶内的垃圾应及时清理,每天至少清理两次,防止垃圾溢出。

二、清洁频率标准

(一)日常清洁

1、办公区域

- 桌面:每个工作日结束前,员工应对自己的桌面进行整理和清洁,将文件归档,清理杂物,擦拭设备表面。

- 地面:办公区域地面应在每个工作日早晨进行清扫,去除前一天积累的灰尘和垃圾;中午休息时可进行简单巡查,清理地面上的临时垃圾。

- 卫生间:人流量较大的卫生间,每两小时应进行一次简单巡查和清理,包括更换卫生纸、清理洗手台表面的水渍等;人流量较小的卫生间可每四小时巡查清理一次。

2、生产区域

- 设备表面:在生产设备运行期间,操作人员应每隔一段时间(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确定,一般为每小时或每两小时)对设备表面进行简单擦拭,去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和油污,纺织厂的纺纱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棉絮,操作人员应定时清理设备表面的棉絮,防止其进入产品中影响质量。

- 工作台面:每完成一个生产批次或工序后,工人应立即清理工作台面上的废料、边角料和工具等,保持台面整洁,为下一个生产批次做好准备。

- 公共区域:走廊和通道应每天早晨和下午各清扫一次,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卫生间的全面清洁(包括马桶刷洗、地面拖洗等)应在每天下班前进行一次。

(二)定期清洁

1、办公区域

- 地面:每周进行一次深度清洁,包括湿拖地面,使用专业的地板清洁剂去除顽固污渍和脚印;每月进行一次打蜡保养(适用于木质地板或大理石地板),使地面保持光亮。

- 窗户:每两周进行一次全面清洁,除了擦拭玻璃表面外,还应清洗窗框和窗台,去除灰尘和污渍。

- 办公家具:每月对办公桌、文件柜等办公家具进行一次内部清洁,整理文件和物品,擦拭家具表面和内部角落,防止灰尘积聚。

2、生产区域

- 设备: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污染程度,制定定期深度清洁计划,对于大型加工中心,可能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拆解清洁和维护,清理设备内部的切屑、油污和灰尘,检查设备的机械部件和电气系统;对于印刷设备,可能每月进行一次墨路清洗和滚筒保养,确保印刷质量。

- 工作台面:每周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可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擦拭台面,杀灭细菌和病毒,防止交叉污染。

- 公共区域:走廊和通道的墙壁、天花板等应每月进行一次除尘和清洁;卫生间应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处理,包括对马桶、洗手台、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部位进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专业消毒剂。

三、清洁检查标准

1、视觉检查

- 从各个角度观察清洁区域的地面、墙面、天花板、设备表面、工作台面等是否有明显的垃圾、污渍、灰尘、杂物等,在检查办公区域时,查看地面是否有纸屑、头发丝等垃圾;检查设备表面是否有油污、灰尘堆积;检查卫生间的墙面是否有水渍、污渍等。

- 检查清洁用品的摆放是否整齐有序,是否符合规定的位置和方式,扫帚、拖把等清洁工具是否放在指定的清洁工具存放区,且摆放整齐;清洁剂是否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2、触觉检查

- 用手触摸设备表面、工作台面、桌面等,感受是否有灰尘、油污或其他污渍,在检查电子设备时,用手轻轻触摸屏幕和外壳,检查是否有静电吸附的灰尘;在检查厨房操作台面时,用手触摸台面边缘和角落,检查是否有食物残渣和油污未清理干净。

- 检查地面是否平整光滑,有无异物凸起或凹陷,在生产车间的地面上行走时,通过脚感判断地面是否有螺丝钉、小石子等尖锐物体,以免划伤鞋底或影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

3、嗅觉检查

- 闻空气是否有异味,尤其是在卫生间、厨房、垃圾存放点等容易产生异味的区域,进入卫生间时应闻到清新的空气或淡淡的消毒水气味,而不是刺鼻的臭味;在厨房区域应闻到食物的香气或轻微的清洁剂气味,而不是腐烂变质的味道。

- 检查清洁用品的气味是否正常,有无过期变质或混合使用不同清洁剂产生刺鼻气味的情况,打开清洁剂瓶盖时,应闻到正常的清洁剂香味,而不是酸臭或刺鼻的味道,若发现异味可能是清洁剂变质或受到污染。

(二)检查方式

1、定期检查

- 由专门的清洁检查小组(可由行政部门、质量管理部门或保洁主管等组成)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对各个区域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小组应携带检查表格,对照清洁标准逐一检查各个项目,并记录检查结果。

- 检查过程中可采用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问题区域和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以便后续分析和整改,在检查车间清洁情况时,发现某台设备的角落有大量油污未清理干净,可拍摄照片并在检查表格上注明具体位置和问题描述。

2、不定期抽查

- 管理人员(如部门主管、车间主任等)在日常工作中随时进行抽查,不提前通知保洁人员或相关部门,这种抽查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清洁工作的常态化执行情况,部门主管在上班途中随机检查办公室的清洁状况,发现桌面杂乱或地面有垃圾等问题时,及时要求相关人员整改。

- 对于客户来访频繁的区域(如展厅、接待室等),可在客户离开后立即进行检查,从客户的角度评估清洁效果是否符合标准,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改进,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四、清洁责任标准

(一)区域责任划分

1、个人责任区

- 每位员工都应负责自己工作区域内的清洁卫生,包括桌面、座椅周围的地面等,办公室职员应保持自己的办公桌整洁有序,及时清理自己产生的垃圾和文件;生产线上的工人应负责自己工位周围的地面清洁和设备表面的基本擦拭。

- 员工在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时,应确保工作区域处于整洁状态,将文件整理好,关闭电脑、照明等设备,并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内。

2、公共区域责任划分

- 根据公司的布局和人员流动情况,将公共区域(如走廊、楼梯、卫生间、茶水间等)划分为不同的责任区域,明确每个区域的保洁责任人或责任部门,一楼大厅的清洁责任可分配给前台接待人员或专门的保洁人员;各部门所在的楼层走廊和卫生间可由该部门轮流负责清洁。

- 对于一些难以明确单一责任区域的公共设施(如中央空调出风口、消防设施等),可由设施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定期清洁和维护。

(二)监督与反馈机制

1、监督机制

- 设立清洁监督岗位或由行政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兼任清洁监督员,负责对清洁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监督员应定期巡视各个区域,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责任人整改。

- 建立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鼓励员工发现身边的清洁问题并及时提醒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在办公室内,如果发现某位同事的桌面杂乱影响整体办公环境,其他同事可以友善地提醒其整理桌面。

2、反馈机制

- 保洁人员或责任部门应定期向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汇报清洁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保洁主管每周向行政部门汇报本周的清洁工作情况,包括完成的清洁任务、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

- 建立清洁问题反馈渠道,如设置意见箱、在线反馈平台等,方便员工和客户对清洁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司应对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并对合理的建议给予采纳和奖励,以不断改进清洁工作质量。

6S中清洁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涵盖了区域清洁、清洁频率、清洁检查和清洁责任等多个方面,通过明确这些标准并严格执行,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整洁、舒适、高效的工作或生产环境,提升企业形象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FAQs

(一)6S中清洁标准里的“清洁频率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答:清洁频率标准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的功能和使用频率:如办公区域人员频繁活动且日常工作会产生较多文件和垃圾,所以桌面需每个工作日结束前整理清洁;生产区域设备持续运行易沾染油污灰尘,运行期间就需定时擦拭。

2、污渍产生的速度和难清洁程度:像卫生间这类容易产生污渍且若不及时清理会影响使用体验和卫生的区域,人流量大时需高频巡查清理;而一些大型设备内部结构复杂、油污顽固,定期深度清洁周期就会长些。

3、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程度:办公区域地面若长时间不清扫会有灰尘扬起影响空气质量和人员呼吸健康,所以每日清扫;公共区域走廊通道保持畅通关乎人员安全疏散和整体通行效率,要每天清扫两次等,总之是综合考虑多因素来科学设定不同区域不同情况的清洁频率标准。

(二)如果发现某个区域没有达到6S清洁标准的要求,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答:如果发现某个区域未达到6S清洁标准要求,可按以下措施处理:

1、现场整改:如果是简单的清洁不到位问题,如地面有少量垃圾、桌面物品摆放较乱等,发现者可直接提醒相关责任人当场进行清理整理,使其尽快符合标准。

2、分析原因:对于反复出现清洁问题的区域,要深入分析原因,比如是因为清洁人员工作量过大来不及彻底清洁,还是清洁工具和方法不合适等,若是工作量问题可考虑合理调配人力;若是工具方法问题则更换或改进相应工具及清洁流程。

3、加强培训与监督:针对责任人清洁意识不足或技能欠缺的情况,组织针对性的清洁标准和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对该区域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加抽查频次,确保后续能持续达到清洁标准要求。

小编有话说:6S管理中的清洁标准看似只是关于卫生打扫的一些要求,实则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有着深远影响,它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让员工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保障产品质量(尤其在生产环境里),减少因灰尘、杂质等引发的次品问题,而且从管理角度而言,严格的清洁标准执行过程也是培养员工责任感、规范员工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呀,大家可别小瞧了这日常的清洁工作哦!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m4g6@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owang.com/portal/1684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