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在离职或被辞退时,要求赔偿金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需要基于法律事实、遵循法定程序,并通过合理协商或法律手段实现,以下从法律依据、适用情形、计算方式、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说明老员工如何主张赔偿金。
明确赔偿金的法律依据与适用情形
赔偿金的核心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其中涉及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两种不同的概念,需严格区分:
-
经济补偿金:适用于合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形,是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法定补偿,具有“普惠性”和“补偿性”,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以下情况劳动者有权主张经济补偿金:
- 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提出);
- 用人单位未按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报酬、未依法缴纳社保等,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因破产、吊销执照、责令关闭等原因终止劳动合同;
-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除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约定条件续订,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
-
赔偿金(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适用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形,具有“惩罚性”,标准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7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经济补偿金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关键区别:经济补偿金是“合法解除”的补偿,赔偿金是“违法解除”的惩罚;若用人单位合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只能主张经济补偿金;若违法解除,劳动者可选择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主张赔偿金(二倍经济补偿金)。
赔偿金(含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
无论是经济补偿金还是赔偿金,均以“经济补偿金”为基础计算,具体规则如下: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与年限
- 计算基数: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若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若月平均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三倍数额计算,且支付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三倍封顶”限制)。
- 计算年限: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示例:某员工在公司工作10年,解除合同前12个月平均工资为8000元,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三倍为18000元,低于员工工资,故按18000元基数计算),经济补偿金=18000元/月×10个月=180000元,若属于违法解除,赔偿金=180000元×2=360000元。
特殊情形下的计算规则
- 月工资的构成: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如年终奖、季度奖需分摊计入月工资)。
- 高工资限制:若劳动者月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经济补偿金基数按三倍计算,年限不超过12年(如工作15年,按12年计算)。
- 协商一致解除的补偿:若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经济补偿金按上述标准计算;若由劳动者提出,则无经济补偿。
老员工主张赔偿金的具体操作步骤
老员工在主张赔偿金时,需注意证据收集、沟通协商及法律途径的衔接,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性质
首先需明确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原因:是协商一致、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合同到期终止,还是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如未提前通知、未支付加班费、违法调岗等),可通过查阅解除通知、工资流水、社保记录等初步判断,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
全面收集和保存证据
证据是主张权利的核心,老员工需重点收集以下材料:
- 劳动关系证明:劳动合同、工牌、工作证、入职登记表、工资流水、社保缴费记录、考勤记录、工作邮件/聊天记录等;
- 解除/终止合同证明: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通知书、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等(需注明解除原因、日期);
- 违法事实证据:若用人单位存在未足额支付工资(如工资条、银行流水显示拖欠)、未缴纳社保(社保缴费记录)、未提供劳动条件(如调岗通知、考勤记录显示禁止进入工作场所)、违法解除(如解除通知无合法理由)等情形,需保存相关证据;
- 工作年限证明:劳动合同、离职证明、社保缴费记录、工作档案、同事证人证言等(用于证明工作年限)。
建议:对重要证据进行复印、拍照或公证,电子证据需及时备份(如微信聊天记录可进行公证或由第三方平台存证)。
与用人单位协商沟通
在收集证据后,可先与用人单位协商,明确赔偿诉求(如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具体金额、支付时间),协商时注意:
- 书面沟通:尽量通过邮件、微信等可留存记录的方式沟通,避免口头承诺;若协商不成,向用人单位发送《赔偿金主张函》,明确诉求及法律依据;
- 合理预期:根据法律规定和自身情况提出合理诉求,避免漫天要价导致协商破裂;
- 保留协商记录:如会议纪要、沟通录音(需确保录音合法,如在公共场合或对方知情的情况下)等。
申请劳动仲裁
若协商不成,老员工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 仲裁申请:提交《仲裁申请书》(写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信息、仲裁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材料复印件、身份证明等;
- 仲裁请求:需明确具体金额(如“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XX元”),并附上计算依据(如工作年限、月平均工资等);
- 庭审应对:仲裁开庭时,需围绕仲裁请求举证、质证,并可委托律师代理。
提起诉讼
若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终局裁决除外),诉讼阶段需进一步补充证据,并严格遵守诉讼程序(如提交起诉状、证据交换、庭审辩论等)。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 区分“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避免混淆两者概念,若用人单位合法解除,只能主张经济补偿金;若违法解除,才能主张二倍赔偿金。
- 注意仲裁时效: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解除合同之日起1年内需申请仲裁),超过时效可能丧失胜诉权。
- 避免签署不利文件:在与用人单位协商时,切勿签署包含“放弃所有权利”“双方再无争议”等内容的文件,除非已明确获得足额赔偿。
- 寻求专业帮助:若案情复杂(如高工资计算、多重违法事实等),建议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师,或向当地工会、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相关问答FAQs
Q1:老员工在用人单位工作满15年,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不续签,能主张多少赔偿?
A:若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约定条件续订,劳动者不同意续订,则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不续签(非劳动者原因),则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计算方式:工作年限15年,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15个月工资(若月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则按三倍基数计算,年限不超过12个月)。
Q2:用人单位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老员工的劳动合同,但规章制度未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员工能否主张赔偿金?
A: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需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若用人单位未履行民主程序制定规章制度,且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者可主张二倍经济补偿金作为赔偿金,员工需证明规章制度未履行民主程序(如未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未与工会协商等)及解除行为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