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拓网

人力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如何精准计算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核算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还直接影响薪酬策略制定、绩效评估及经营决策的准确性,要科学核算人力成本,需从成本构成、核算范围、计算方法及动态管理等多维度系统推进。

明确人力成本的构成范围

人力成本并非仅指员工工资,而是企业在员工雇佣、使用及离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直接和间接成本支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人力成本通常包括以下四类:

  1. 直接人工成本:支付给员工的薪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如交通、住房、餐补)、加班费、年终奖等货币性报酬,以及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即“五险一金”)中由企业承担的部分。
  2. 间接人工成本:与员工使用相关的非直接薪酬支出,如员工福利(体检、团建、节日礼品)、培训费用(内训、外训、教材费)、劳动保护费用(工作服、防护用品)、住房补贴(如免费宿舍或房租补贴)、交通补贴(班车、通勤津贴)等。
  3. 招聘成本:为获取员工资源产生的支出,包括招聘广告费、猎头服务费、校园招聘费用、面试差旅费、背景调查费等。
  4. 离职成本:员工离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如经济补偿金、离职面谈成本、岗位空缺期间的临时人员费用、重新招聘成本等。

建立人力成本核算的科目体系

为精准归集人力成本,需在会计核算中设置一级科目“应付职工薪酬”,并按成本性质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如“工资奖金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等,在管理费用或生产成本中设置“人力成本”科目,用于归集各部门或项目的人力成本总额。

确定核算对象与周期

  1. 核算对象:根据管理需求,可按部门(如研发部、销售部)、岗位层级(如高管、中层、基层)、员工类型(如正式工、实习生、劳务派遣工)或具体项目(如某新产品研发项目)进行核算,以分析不同维度的人力成本构成及效率。
  2. 核算周期:通常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核算,月度核算用于实时监控,季度和年度核算用于战略分析,年度核算需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利润的比重,评估人力投入产出效益。

人力成本的计算方法

总成本法

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所有人力成本支出加总,计算公式为:
人力总成本 = 直接人工成本 + 间接人工成本 + 招聘成本 + 离职成本
某企业2023年直接人工成本1200万元(含企业承担的“五险一金”300万元),间接人工成本200万元,招聘成本50万元,离职成本30万元,则当年人力总成本为1480万元。

人均成本法

计算单个员工的平均人力成本,用于横向或纵向对比:
人均人力成本 = 人力总成本 / 平均员工人数
“平均员工人数”=(期初人数 + 期末人数)/ 2,若上例企业年初员工800人,年末1000人,则平均人数900人,人均人力成本=1480万/900≈1.64万元/月。

成本结构分析法

通过人力成本各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比例,分析成本结构的合理性,某企业人力成本中直接人工占比80%,间接人工10%,招聘离职成本10%,若间接人工成本持续上升,需评估福利政策或培训效率是否存在问题。

成本效益分析法

结合企业业绩指标,评估人力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
人力成本利润率 = 利润总额 / 人力总成本 × 100%
人均营业收入 = 营业收入 / 平均员工人数
若企业人力成本利润率下降或人均营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需优化人员配置或提升劳动生产率。

人力成本核算的注意事项

  1. 区分成本与费用:人力成本中,生产人员的成本计入“生产成本”,最终结转至存货;管理、销售等部门人员的成本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直接影响当期损益。
  2. 隐性成本识别:如员工离职导致的知识流失、团队协作效率降低等隐性成本虽难以货币化,但需在分析中定性评估。
  3. 数据准确性:确保考勤、绩效、社保缴纳等基础数据准确,避免因数据偏差导致核算结果失真。
  4. 动态调整: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业务调整或政策变化(如社保基数调整),需及时更新核算模型。

人力成本核算的应用场景

通过核算结果,企业可制定科学的薪酬调整方案(如根据人均营收增长幅度调整工资预算)、优化人员结构(如淘汰低效岗位、增加高价值岗位投入)、控制招聘成本(如优化招聘渠道降低人均招聘费用),并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FAQs

问:人力成本核算中,“五险一金”是否全部计入成本?
答:并非全部。“五险一金”中,企业承担的部分(如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等)计入人力成本;而员工个人缴纳的部分(从工资中代扣代缴)不属于企业成本,不纳入核算范围,但需在薪酬核算中单独列示。

问:如何区分人力成本中的“职工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
答: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员工生活福利,如节日慰问品、体检费、食堂补贴等;劳动保护费则是为保障员工安全生产发生的支出,如工作服、安全帽、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高温补贴等,两者需根据实际用途区分,职工福利费通常计入“职工福利费”科目,劳动保护费计入“管理费用—劳动保护费”,不可混同核算。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m4g6@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owang.com/portal/2364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