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拓网

月招聘量计算公式是什么?包含哪些关键数据?

月招聘量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招聘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其计算方式需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场景与数据颗粒度,既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也要体现招聘工作的动态变化,以下从定义、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影响因素及优化方向等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月招聘量的核心定义与计算逻辑

月招聘量(Monthly Recruitment Volume)通常指企业在自然月内计划完成或实际完成的招聘岗位数量,其核心逻辑是“岗位需求汇总”与“招聘进度量化”,需要注意的是,招聘量不等于“入职人数”,而是企业根据业务扩张、人员流动(离职、调岗等)等因素确定的“需通过招聘填补的岗位空缺总数”,这一数据是招聘计划制定、资源配置(如预算、HR团队人力)的基础。

月招聘量的具体计算方法

根据企业对数据颗粒度的不同需求,月招聘量的计算可分为“计划招聘量”与“实际招聘量”两类,前者用于前瞻性规划,后者用于过程管理与结果复盘。

(一)计划月招聘量的计算:基于需求汇总

计划月招聘量是企业根据业务目标、人员编制缺口、离职预测等因素,提前确定的当月需启动招聘的岗位总数,计算公式为:
计划月招聘量 = 当月新增岗位需求 + 当月岗位补录需求 - 当月内部调配可覆盖需求

各维度拆解如下:

  1. 当月新增岗位需求:因业务扩张(如新项目启动、子公司设立)、组织架构调整(如新增部门、职能拆分)产生的全新岗位需求,某科技公司计划5月新增“AI算法工程师”3个、“产品经理”2个,则新增岗位需求为5个。
  2. 当月岗位补录需求:因员工离职(主动辞职、被动辞退等)、退休、调岗(原岗位需补充人员)产生的空缺岗位需求,需结合历史离职率与业务节奏预测,例如某部门月均离职2人,5月预计有1人退休,则补录需求为3人。
  3. 当月内部调配可覆盖需求:企业内部通过员工转岗、晋升等方式填补的岗位需求,这部分无需外部招聘,需从总需求中扣除,某销售岗位空缺可通过从客服部门转岗1人填补,则内部调配覆盖1个需求。

示例:某企业5月计划新增岗位需求10个,补录需求8个,内部调配可覆盖3个,则计划月招聘量 = 10 + 8 - 3 = 15个。

(二)实际月招聘量的计算:基于进度统计

实际月招聘量是当月招聘工作的实际产出,需根据招聘阶段(如“已发offer”“已入职”)分层统计,常用统计口径包括“新增招聘需求量”“累计在招量”“完成招聘量”等,具体如下:

统计口径 定义 计算公式
新增招聘需求量 当月新产生的需通过外部招聘填补的岗位需求(不含历史未关闭需求) 当月新增岗位需求 + 当月补录需求 - 内部调配覆盖需求 - 历史未关闭需求中当月重新分配部分
累计在招量 当月仍在招聘流程中的岗位总数(含新增需求与历史未关闭需求) 月初在招量 + 当月新增招聘需求量 - 当月关闭需求量(成功入职/取消/冻结)
完成招聘量 当月成功通过招聘填补的岗位数量(以“入职”为准) 当月入职人数(需区分“校招入职”“社招入职”,此处仅统计社招补岗与新增岗)

示例:某企业5月初有在招岗位8个(历史未关闭),当月新增招聘需求15个,当月关闭需求12个(其中入职10个,取消2个),则:

  • 新增招聘需求量 = 15(当月新增) - 0(无重新分配历史需求) = 15个
  • 累计在招量 = 8(月初在招) + 15(新增) - 12(关闭) = 11个
  • 完成招聘量 = 10(当月入职)

数据来源与统计周期

月招聘量的准确性依赖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常见数据来源包括:

  1.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如北森、Moka等招聘管理系统,可自动记录岗位需求、招聘流程节点(简历筛选、面试、发offer、入职),实现数据实时统计。
  2. 人力资源规划报告:由业务部门提交的《人员需求申请表》,包含岗位名称、数量、到岗时间、任职要求等关键信息。
  3. 离职数据报表:HR部门统计的月度离职人员清单,需区分“可预测离职”(如合同到期)与“突发离职”,用于补录需求预测。
  4. 招聘运营台账:HR团队手动维护的Excel表格,适用于尚未上线HRIS的小型企业,记录各岗位的招聘进度(如“5月10日发offer,5月20日入职”)。

统计周期以“自然月”为单位,即每月1日至月末最后一天,数据需在次月3日前完成汇总与核对,确保与财务、业务部门数据对齐。

影响月招聘量的关键因素

月招聘量并非固定值,会受内外部因素动态变化,需在计算时综合考量:

  1. 业务周期性:零售行业在“双十一”前需大幅增加仓储、客服岗位招聘;教育行业在暑期前需扩招课程顾问、教师,导致月招聘量阶段性上升。
  2. 离职率波动:行业淡季或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可能导致离职率升高,补录需求增加,互联网行业“金三银四”“金九银十”跳槽旺季,补录需求通常高于其他月份。
  3. 招聘策略调整:若企业从“社招为主”转向“校招为主”,月招聘量可能因校招周期较长(如提前批、秋招、春招)呈现“前低后高”的波动。
  4. 外部环境变化:政策调整(如行业监管收紧)可能压缩新增岗位需求,经济下行期则可能导致部分岗位招聘需求冻结。

月招聘量的优化与应用

准确计算月招聘量后,还需通过数据驱动优化招聘效率:

  1. 需求预测精细化:结合历史招聘数据(如各岗位平均招聘周期、到岗率)、业务增长目标(如营收增速、门店扩张数量),建立“业务量-招聘量”回归模型,提升需求预测准确性。
  2. 招聘过程监控:通过“累计在招量”与“完成招聘量”的对比,识别招聘瓶颈,若某岗位“在招量”高但“完成量”低,需分析是否因简历筛选效率低、面试环节冗长导致,针对性优化流程。
  3. 资源动态调配:根据月招聘量波动,调整HR团队分工,5月招聘量激增时,可临时抽调行政人员协助简历筛选,或外包部分非核心岗位招聘。

相关问答FAQs

Q1:月招聘量是否包含内部招聘(如员工转岗、晋升)?
A:月招聘量通常仅统计“外部招聘”需求,即需通过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猎头推荐等方式填补的岗位,内部调配(如员工转岗、晋升)属于“内部人才流动”,不纳入月招聘量统计,但需在计算“计划招聘量”时扣除,以避免重复计算,某销售岗位空缺通过内部转岗填补,则该岗位不计入当月招聘量。

Q2:如何区分“计划月招聘量”与“实际月招聘量”?两者差异过大时如何分析?
A:“计划月招聘量”是基于业务预测的“目标值”,用于提前配置招聘资源(如预算、招聘渠道);“实际月招聘量”是招聘工作的“结果值”,反映招聘执行的实际情况,若两者差异过大(如实际招聘量仅为计划的60%),需从三方面分析:

  1. 需求端:业务部门是否临时取消岗位需求?或任职要求过于严苛导致无人应聘?
  2. 供给端:招聘渠道是否有效?简历量是否不足?面试官反馈是否及时?
  3. 流程端:招聘周期是否过长(如平均45天,远超行业30天标准)导致候选人流失?
    通过差异分析,可针对性调整需求审批流程、拓展招聘渠道或优化面试效率,缩小计划与实际的差距。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m4g6@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owang.com/portal/2477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