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完善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多方协同发力,从政策支持、市场培育、服务优化、技能提升等多维度综合施策,当前,就业市场面临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问题,既需要稳住就业基本盘,也需要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困境,以下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加强完善就业工作的路径。
强化政策供给,构建稳就业长效机制
政策是就业工作的“压舱石”,应持续加大就业政策支持力度,聚焦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落实落细减税降费、稳岗返还等惠企政策,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稳定现有就业岗位,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实施分类帮扶,扩大基层服务项目规模,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对农民工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保障工资支付和劳动权益;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就业政策评估机制,定期跟踪政策效果,根据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深化产教融合,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就业市场的主要症结,核心在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和职业院校应紧密对接产业升级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增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模,推广“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即接触企业实际需求,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企业应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设“企业课堂”、派遣技术导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绿色技能等新能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
优化就业服务,提升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
高效的就业服务是促进供需对接的关键,需构建覆盖城乡、贯穿全程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平台,线上依托“互联网+就业”模式,建设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岗位信息、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功能,实现岗位精准推送和智能匹配;线下加强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建设,配备专业职业指导师,为劳动者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简历优化、面试辅导等服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行为,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针对灵活就业新形态,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劳动权益保障等政策,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激发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应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为创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场地支持、创业培训、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拓宽创业融资渠道,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问题,鼓励科研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支持他们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创新创业,形成“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创业”的良性循环。
健全监测预警,提升就业风险防控能力
就业风险防控需要前瞻性研判和精准化应对,应建立健全就业监测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岗位需求、失业率、劳动力流动等关键指标,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动态,针对经济下行、行业波动等可能引发的失业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和群体,通过技能转岗培训、临时性生活补助等措施,帮助其尽快重返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定期发布就业景气指数、职业需求预测等报告,为劳动者择业和企业用工提供参考,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相关问答FAQs
Q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应如何应对?
A: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总量压力持续加大,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所学非所用”;三是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部分学生偏好“铁饭碗”或一线城市岗位,竞争激烈,应对措施包括:高校应动态调整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政府扩大基层服务、企业就业岗位供给,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择业观,拓宽就业渠道。
Q2:如何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
A: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平台企业用工责任,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保障其获得合理报酬、休息休假的权利;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医疗保险,探索“单险种参保”等灵活参保方式,降低参保门槛;三是加强职业培训和服务,针对灵活就业需求提供技能提升培训,搭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提供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