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或招聘方发布不实、模糊或具有误导性的招聘信息时,不仅浪费求职者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求职者若遇到此类情况,可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投诉维权,以下从投诉依据、渠道、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说明如何处理乱写招聘信息的问题。
乱写招聘信息的常见表现形式及法律依据
乱写招聘信息通常包括:虚构岗位名称(如“经理助理”实为销售)、隐瞒工作性质(如“招聘文员”实为电话推销)、模糊薪资待遇(仅写“薪资面议”但不明确构成)、虚构公司背景(冒用知名企业名义)、提出不合理要求(如收取押金、培训费)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也明确,用人单位提供招聘信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若招聘信息存在虚假或违法内容,求职者有权投诉。
投诉渠道及具体操作
(一)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是处理招聘违法行为的核心机构,投诉流程如下:
- 准备材料:需提供身份证明、招聘信息截图(如网页、APP页面)、与招聘方的沟通记录(聊天记录、邮件等)、应聘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如面试通知、收费凭证等),若涉及虚假薪资,可附上招聘信息中承诺的薪资标准与实际沟通内容的对比。
- 提交投诉: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交:
- 线上渠道:登录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找到“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栏目,填写投诉表并上传材料。
- 线下渠道:前往用人单位注册地或用工行为发生地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提交书面投诉材料(需本人签字)。
- 处理时限: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接到投诉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一般60个工作日内结案(复杂案件可延长)。
(二)网络平台投诉
若招聘信息发布于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或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可向平台方投诉:
- 平台投诉入口:在招聘信息页面找到“举报”按钮,选择“虚假信息”“欺诈招聘”等类型,上传证据并说明情况。
- 平台处理机制:正规招聘平台会对投诉信息进行审核,核实后下架虚假招聘信息,并对发布者进行封号等处罚,部分平台还会向求职者反馈处理结果。
- 示例:如在BOSS直聘上遇到虚假招聘,可在聊天窗口点击右上角“...”选择“举报”,或通过“我的-举报中心”提交投诉。
(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若涉及冒用企业名称、伪造公司资质等行为,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原工商局)投诉:
- :需提供虚假招聘信息中涉及的公司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如有)、冒用证据等。
- 提交方式:可通过“12315”热线、全国12315平台官网或APP提交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查处。
(四)公安机关报案
若招聘方以招聘为名实施诈骗(如收取“保证金”“服装费”后失联),或涉嫌非法拘禁、强迫劳动等违法犯罪行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 报案材料:除上述证据外,需提供对方联系方式、转账记录(如有)、被骗经过等。
- 报案途径:可前往当地派出所报案,或通过“110”报警电话、公安机关网上报案平台提交材料。
(五)法律途径维权
若因虚假招聘造成实际损失(如支付费用、错过其他工作机会等),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仲裁/诉讼请求:可要求招聘方退还收取的费用、赔偿损失,或确认双方劳动关系(若实际已入职)。
- 时效要求: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投诉注意事项
- 证据保全:务必保存好所有与招聘相关的证据,包括招聘信息截图(需显示发布时间、平台名称)、沟通记录(避免删除原始信息)、转账凭证等,证据越充分,投诉成功率越高。
- 明确投诉对象:区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如网站)和实际用人单位(如某公司),若平台未尽审核责任,可同时投诉平台和用人单位。
- 避免过激行为:投诉过程中应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不可采取围堵公司、网络暴力等违法方式,否则可能需承担相应责任。
- 关注处理进度:提交投诉后,可通过电话、线上平台查询处理进度,若超时未处理,可向上级部门(如上级人社局、纪检监察部门)反映。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果招聘信息只写了“薪资面议”,没有明确具体数字,算不算乱写招聘信息?
解答:根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用人单位提供招聘信息应真实、准确,但对“薪资面议”是否属于违规,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若岗位确实因绩效、提成等因素导致薪资浮动,且招聘过程中能主动说明薪资构成(如底薪+提成,底薪XX元起),则不属于违规;若故意用“薪资面议”模糊待遇,实际薪资远低于行业水平或与承诺严重不符,且拒绝明确说明,则涉嫌误导求职者,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或招聘平台投诉,建议在应聘时要求对方书面明确薪资结构,避免口头承诺。
问题2:投诉后如果招聘方拒不承认发布虚假信息,没有其他证据怎么办?
解答:若招聘方否认,求职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补充证据:一是申请平台调取原始发布数据,如招聘信息的后台记录、IP地址等,平台有义务配合监管部门提供;二是寻找其他受害者,共同投诉形成证据链;三是通过公证处对招聘信息进行公证,固定发布时间及内容,若证据仍不足,可尝试与招聘方协商解决,或向消费者协会、媒体求助施加压力,同时注意收集后续沟通中对方可能承认虚假信息的录音、聊天记录等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