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科目,其核心在于考察考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政策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甲类申论相比,乙类更侧重于基层工作实务,要求考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写作时需遵循“精准审题—逻辑构建—内容填充—规范表达”的流程,确保文章既符合申论写作规范,又体现基层工作特点。
精准审题是前提,乙类申论的题目通常围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政策落地等主题展开,需仔细阅读材料,明确作答任务,若题目要求“针对某社区养老服务问题提出对策”,需先梳理材料中反映的设施不足、专业人才短缺、老年人参与度低等问题,明确答题的核心是“对策”,而非单纯分析问题,要注意题目中的身份设定,如“如果你是社区工作人员”,需站在基层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具体、接地气的措施,避免空泛的理论阐述。
逻辑构建是骨架,乙类申论文章通常采用“问题—原因—对策”的经典结构,但需根据题目灵活调整,以“乡村振兴”主题为例,可先分析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产业薄弱、人才流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然后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产业融合等维度剖析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对策,每个部分需有清晰的逻辑层次,例如对策部分可按“短期措施—长效机制”展开,或按“政府、社会、个人”主体分工,确保条理分明,建议在写作前用思维导图梳理框架,避免内容交叉或遗漏。 填充需注重“实”与“活”。“实”即立足材料,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避免空谈理论,在谈“农村电商发展”时,可引用某地通过直播带货带动农产品增收的案例,增强说服力。“活”即体现基层工作特点,语言要朴实生动,多用“上门走访”“田间地头”“村民议事会”等接地气的表述,同时融入政策术语,如“共同富裕”“数字化转型”等,体现专业素养,在写“基层治理”时,可提出“建立‘网格员+志愿者’联动机制,通过微信群实时收集民意”,既具体又符合实际。
规范表达是保障,乙类申论要求语言简洁、准确、庄重,避免口语化和冗余句式,标题可直接点明主题,如“以基层治理现代化筑牢民生根基”;开头需概括材料核心问题,引出观点;结尾应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如“唯有坚持问题导向,以实干促落实,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民生”,段落间过渡自然,多用““““等连接词,确保行文流畅。
相关问答FAQs
Q1:乙类申论写作中如何平衡“理论高度”与“基层实操性”?
A1:乙类申论既需体现政策理论水平,又要突出基层工作特色,可通过“理论+案例”的方式实现平衡:在分析问题时引用“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等理论,提出对策时结合“村民积分制”“农旅融合项目”等基层实践案例,谈“基层党建”时,先阐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论意义,再具体说明“设立党员责任区,带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操作方法,做到既有高度又可落地。
Q2:乙类申论文章中,对策部分如何避免“假大空”?
A2:避免“假大空”需坚持“具体化、可操作、有主体”原则,一是细化措施,如“加强养老服务”可具体为“每月组织医疗团队下乡义诊,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二是明确责任主体,如“由乡镇政府牵头,联合民政、卫健部门制定实施方案”;三是结合地方实际,针对材料中反映的“山区交通不便”问题,提出“开通‘赶集专线’班车,解决村民出行难题”,确保对策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