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公司愿景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结合企业战略、行业趋势、核心能力及团队共识,通过层层拆解与深度研讨,将模糊的“未来图景”转化为清晰、可感知的共识性文本,以下是具体步骤与方法:
明确愿景梳理的底层逻辑
公司愿景是企业“存在的终极意义”,需回答“我们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希望为世界创造什么独特价值”,梳理时需把握三个核心原则:前瞻性(超越当前业务,指向行业未来趋势)、独特性(区别于竞争对手,凸显不可替代的优势)、激励性(能凝聚团队,激发行动意愿),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既体现了对中小企业价值的关注,也明确了生态建设的方向。
梳理步骤:从发散到聚焦的六步法
组建跨职能核心小组
愿景梳理需打破部门壁垒,由创始人、高管、核心业务骨干、甚至一线员工代表共同参与(人数建议5-10人),确保视角全面,华为早期梳理愿景时,任正非要求研发、市场、供应链等部门负责人深度参与,避免“高层拍脑袋、中层不理解、基层无共鸣”。
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通过结构化提问引导团队思考,明确愿景的底层支撑:
- 价值层面:我们为谁解决什么问题?(客户群体与核心痛点)
- 能力层面:我们最擅长做什么?(不可复制的技术、资源或模式优势)
- 趋势层面:未来5-10年,行业将发生什么变化?(技术、政策、消费趋势等)
进行内外部调研
- 内部:通过访谈、问卷收集员工对企业未来的期待,尤其关注“老员工对初心的回忆”“新员工对行业的想象”。
- 外部:分析标杆企业的愿景表述(如特斯拉“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研究客户、合作伙伴对企业的认知,避免愿景与市场认知脱节。
提炼关键词与核心意象
将调研结果中的高频词、核心诉求进行分类,提炼出“动词+名词”的核心意象,某教育企业通过调研发现“公平”“创新”“成长”是高频词,结合“用科技打破教育资源壁垒”的诉求,初步形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核心意象。
撰写初稿并迭代优化
基于核心意象,用“简洁、有力、有画面感”的语言撰写初稿(建议控制在20-60字),避免空泛词汇(如“领先”“一流”),将“成为行业领先企业”优化为“用AI重构家庭健康管理模式,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健康管家”,初稿需经过3-5轮讨论,重点检验:是否体现独特性?是否能让员工产生自豪感?是否指引战略方向?
验证共识与落地衔接
最终愿景需通过全员大会、部门研讨等形式传递,确保90%以上员工理解并认同,需将愿景拆解为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如3年技术突破、5年市场覆盖),避免“愿景墙上挂、战略不落地”。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常见误区 | 解决方案 |
---|---|
愿景过于空泛(如“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 结合具体场景,用“客户价值+行业角色”替代抽象表述,如“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全续航’的代名词”。 |
与使命、价值观混淆 | 明确区分:愿景是“未来想成为什么”,使命是“现在为什么而存在”,价值观是“如何做事”,使命回答“我们为谁创造价值”,愿景回答“我们想创造到什么程度”。 |
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 将愿景与战略目标、绩效考核挂钩,例如若愿景是“成为可持续能源领导者”,则需设定“2030年清洁能源占比超50%”的具体指标。 |
相关问答FAQs
Q1:公司规模较小时,是否需要花精力梳理愿景?
A1:需要,小公司资源有限,清晰的愿景能帮助团队聚焦核心方向,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多初创企业通过愿景明确“不做大而全,做小而美”,反而能在细分领域快速建立优势,愿景不必宏大,但必须具体,如“成为本地社区最信赖的母婴服务品牌”。
Q2:愿景确定后,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需要调整吗?
A2:需区分“调整”与“颠覆”,愿景是企业长期的价值锚点,不应因短期波动轻易改变;但若出现行业技术革命、政策剧变等结构性变化(如数码相机对胶卷行业的颠覆),则需重新审视愿景的底层逻辑,优化表述或补充方向,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愿景是“将人连接”,但在智能机时代应升级为“将人与数字世界智能连接”,而非放弃“连接”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