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拓网

如何加强转移就业脱贫,需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加强转移就业脱贫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需要从精准对接、技能提升、权益保障、服务优化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输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下从具体实践层面展开分析:

精准摸排需求,建立动态就业台账

转移就业脱贫的前提是精准掌握脱贫人口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依托乡镇、村(社区)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开展“一户一档”信息采集,重点登记劳动力数量、技能水平、就业意愿、收入状况等基础信息,建立脱贫人口就业需求动态数据库;通过定向调研、行业协作等方式,收集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岗位信息,形成“企业用工清单”,通过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避免“盲目输出”和“用工荒”并存的问题,某省建立“就业大数据平台”,将脱贫人口技能标签与企业岗位要求智能匹配,2023年促成精准对接就业12万人次,就业稳定率提升至85%。

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针对脱贫人口普遍存在的“技能不足、就业质量低”问题,需构建“需求导向、分类施训、持续提升”的技能培训体系,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如电商、家政、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和市场需求量大的行业(如电工、焊工、养老护理),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整合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打造“理论+实操+上岗”的培训模式,推行“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服务,培训合格后优先推荐至合作企业;针对已就业脱贫人口开展“技能提升行动”,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继续教育等方式,帮助其向高技能岗位晋升,某县针对脱贫妇女开展“家政+电商”复合技能培训,2023年培训800余人,其中65%通过电商直播实现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

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多元转移就业

在稳定现有转移就业规模的基础上,需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异地就业”协同发展,依托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项目,培育就业载体,如建设扶贫车间、乡村就业帮扶基地、返乡创业园等,鼓励企业将加工、包装、初加工等环节下沉至乡村,让脱贫人口“离土不离乡”,某省建设就业帮扶车间2300个,带动8万脱贫人口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省内结对帮扶机制,通过组织“点对点”返岗专车、举办跨区域招聘会、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等方式,推动脱贫人口到东部地区、省会城市等高质量就业岗位稳定就业,支持脱贫人口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增收,对灵活就业人员落实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

完善服务保障,确保稳得住能发展

转移就业脱贫不仅要“送出去”,更要“留得住、能发展”,需从权益维护、跟踪服务、政策激励三方面强化保障,一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规范劳务派遣、中介服务行为,严厉打击拖欠工资、违法用工等行为,畅通维权渠道,保障脱贫人口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对转移就业脱贫人口实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定期回访就业稳定性、收入变化、职业发展需求等,对失业人员及时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再就业帮扶;三是完善激励政策,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落实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对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脱贫人口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鼓励企业通过技能等级晋升、岗位津贴等方式提高薪酬待遇,某省规定企业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按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给予税费减免,2023年惠及企业1.2万家,带动就业5.8万人。

推动产业融合,夯实长效增收基础

转移就业脱贫需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就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就业,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脱贫人口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形成“企业+合作社+脱贫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人口在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某县依托茶叶产业发展,带动2万脱贫人口参与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人均年增收超1.8万元,实现“就业一岗、致富一家”。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以下通过表格对比不同就业帮扶模式的效果差异,为实践提供参考:

帮扶模式 适用人群 典型案例 成效
就业帮扶车间就近就业 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老人 某省建设服装加工帮扶车间1200个 带动4.5万人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3000元
东西部劳务协作转移 有外出务工意愿的青壮年劳动力 某省与广东省建立劳务协作,组织专车2000车次 输出8万人,平均月薪提升40%,稳定就业率达90%
技能提升创业带动 有一定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劳动力 某县开展“电商创业培训”,孵化网店500家 带动就业2000人,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相关问答FAQs

Q1: 转移就业脱贫中,如何避免脱贫人口因“技能不匹配”导致失业?
A: 避免“技能不匹配”需建立“培训—就业—反馈—再培训”闭环机制:一是开展“岗前测评”,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脱贫人口现有技能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二是推行“工学一体”培训模式,让学员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实操训练;三是培训后由企业进行技能考核,合格者直接录用,不合格者针对性补训;四是建立“企业需求反馈清单”,每季度更新岗位技能要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确保培训与市场需求同步。

Q2: 对于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有哪些就近就业的替代方案?
A: 对于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就近就业:一是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利用家庭院落从事手工艺品编织、特色食品加工等,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二是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如护林员、保洁员、养老护理员等,优先安置弱劳力、半劳力脱贫人口;三是培育“乡村新业态”,支持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乡村旅游等,提供运营、客服、摄影等灵活就业岗位;四是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家门口增收。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m4g6@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owang.com/portal/3085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