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核岗定编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优化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管理手段,它通过对企业现有岗位的梳理、评估与编制的合理配置,确保组织结构与业务发展相匹配,实现人岗匹配、权责清晰、高效协同的目标,核岗定编并非简单的岗位增减或人员裁减,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结合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能力等多维度因素综合考量。
明确核岗定编的目标与原则
核岗定编的首要目标是支撑企业战略落地,在启动这项工作前,需清晰界定核岗定编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架构是否冗余或缺失?岗位设置是否与业务流程匹配?人员编制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人力浪费或人手不足的情况?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 战略导向原则:岗位设置与编制配置必须服务于企业战略,确保关键业务领域资源倾斜,非核心业务精简优化。
- 精简高效原则:避免因人设岗,确保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价值,减少冗余岗位,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 权责对等原则:明确岗位的职责、权限与考核标准,确保权责一致,避免推诿扯皮。
- 动态调整原则:核岗定编不是一劳永逸的,需根据业务发展、市场变化定期审视与调整,保持组织灵活性。
核岗定编的实施步骤
前期准备:明确依据与范围
- 梳理战略与业务目标:结合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未来1-3年的业务重点、营收目标及扩张计划,确保核岗定编与业务方向一致。
- 梳理现有组织架构:绘制当前组织架构图,明确各部门、层级的汇报关系与职责分工,识别架构重叠、职责不清等问题。
- 收集基础数据:包括现有岗位清单、人员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近1-2年的人员效率数据(如人均产值、人工成本占比等)。
岗位梳理与评估
- 岗位识别与分类:根据业务流程将岗位划分为管理类、专业类、操作类等,确保岗位体系完整且无重复。
- 岗位职责分析: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式,梳理各岗位的核心职责、工作内容、任职资格(学历、经验、技能等),形成标准化的《岗位说明书》。
- 岗位价值评估:采用要素计点法、海氏评估法等工具,从岗位责任、任职要求、工作复杂性、风险程度等维度对岗位进行价值排序,为编制配置提供依据。
编制核定与测算
编制核定的核心是“以事定岗、以岗定人”,常用方法包括:
- 劳动效率法:根据业务量、人均产能等数据测算编制,客服岗位可按“日均咨询量×人均处理能力”核定人员数量。
- 部门职能分解法:将部门目标分解为具体工作任务,根据任务量、工作时间饱和度确定编制。
- 行业对标法:参考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岗位设置与编制水平,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调整。
- 预算控制法:根据企业人工成本预算,倒推各部门编制上限,确保成本可控。
在测算过程中,需考虑未来业务增长、人员流失、替补需求等因素,预留一定弹性空间,避免编制僵化。
方案设计与审批
- 编制方案整合:汇总各部门岗位设置与编制结果,形成企业整体核岗定编方案,包括组织架构图、岗位清单、编制表、岗位说明书等。
- 方案论证与优化:组织管理层、业务部门负责人对方案进行评审,重点论证编制的合理性、岗位设置的必要性,并根据反馈调整优化。
- 审批与发布:方案经高层决策后正式发布,明确生效时间及过渡期安排,确保新旧架构平稳衔接。
执行与动态调整
- 人员配置与分流:根据新编制进行人员调配,对冗余岗位人员通过培训转岗、自然减员等方式妥善安置;对缺编岗位制定招聘计划,优先内部选拔。
- 运行效果跟踪:定期跟踪核岗定编后的组织运行效率、人均效能、员工满意度等指标,评估方案实施效果。
- 定期复盘优化:每半年或1年对岗位设置与编制进行复盘,根据业务变化及时调整,确保组织始终与企业发展匹配。
核岗定编的常见挑战与应对
- 部门阻力:部分部门可能因担心编制缩减或权力削弱而抵触调整,需加强沟通,明确核岗定编的战略意义,争取管理层支持,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 数据支撑不足:缺乏准确的数据会导致编制测算偏离实际,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数据统计体系,引入数据分析工具提升科学性。
- 忽视人才发展:过度强调成本控制而忽视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可能影响长期发展,需在编制配置中为高潜力岗位、核心人才预留空间。
相关问答FAQs
Q1:核岗定编是否等同于裁员?
A1:核岗定编不等于裁员,它是基于企业战略和业务需求对岗位与编制的系统性优化,目的是提升组织效率,若因编制调整导致部分岗位冗余,企业会通过内部转岗、培训、协商解除等方式妥善处理,而非单纯裁员,核岗定编更注重“人岗匹配”,确保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而非简单减少人数。
Q2:如何确保核岗定编方案得到各部门的配合与执行?
A2:确保方案落地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高层支持,由管理层牵头成立专项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二是充分沟通,在方案制定前广泛征求部门意见,对调整原因、预期效果进行透明化说明,消除误解;三是配套机制,将核岗定编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资源分配挂钩,同时提供过渡期支持(如培训、转岗帮扶),降低执行阻力,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及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增强各部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