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留老师返聘
在教育事业中,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财富,随着退休制度的实施,许多优秀教师离开岗位后,学校往往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返聘退休教师不仅能延续其教育价值,还能为学校稳定教学秩序、培养新人提供支持,返聘工作并非简单的“重新雇佣”,而是需要从情感、制度、待遇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以下从几个关键环节探讨如何有效挽留老师返聘。
真诚沟通,以情动人
退休教师对学校往往怀有深厚的感情,返聘工作的第一步应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真诚的沟通桥梁,学校管理者需主动了解退休教师的生活状态、心理需求及职业规划,避免直接以“缺人手”为由提出返聘请求,这会让教师感到自身价值被低估。
建议采取“一对一”沟通方式,由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亲自拜访,肯定教师在职期间的教学成果、对学校的贡献,并表达学校对其经验的认可,可以提及“您带过的班级至今仍是学校的标杆”“年轻教师经常提到您的教学方法对他们启发很大”等具体事例,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铭记,倾听教师对退休生活的感受,若其表示“怀念和学生相处的时光”或“觉得还能发挥余热”,便可顺势探讨返聘的可能性。
沟通中需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避免施加压力,若教师有顾虑,如担心身体吃不消或家庭责任,可灵活提出“兼职授课”“短期项目支持”等低强度合作方式,降低其心理负担。
明确返聘价值,激发使命感
退休教师返聘的核心动力在于“被需要”的价值感,学校需清晰传达返聘对其个人意义及对学校发展的价值,帮助教师建立“继续贡献”的使命感。
可强调返聘对教师个人价值的延续。“您的经验能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这对教育事业的传承至关重要”“返聘期间,学校将为您提供教研平台,支持您总结教学经验,甚至出版专著”,让教师感受到返聘不仅是“帮忙”,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需具体说明返聘对学校的实际帮助,如当前学校面临某学科师资紧张、新课改推行缺乏经验等困境,而该教师恰好擅长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题导向”的沟通,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返聘能直接推动学校发展,从而增强参与意愿。
优化待遇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待遇是返聘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并非单纯追求“高薪”,而是需构建“物质+精神”的综合保障体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物质保障方面,返聘薪酬应结合教师原职称、工作量及市场行情合理制定,避免“一刀切”,可采取“基本工资+绩效奖励”模式,对承担额外任务(如指导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给予专项补贴,明确薪酬发放周期、社保缴纳(如意外险、补充医疗保险)等细节,确保权益透明。
非物质关怀同样关键,为返聘教师提供专属办公空间、简化考勤制度(如弹性工作时间)、定期组织健康体检、节日慰问等,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尊重与温暖,若教师家中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或孩子,学校可适当协调资源,如提供通勤便利或对接社区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明确权责,建立合作机制
返聘教师与正式员工在劳动关系、职责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需通过明确权责避免后续纠纷,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
合同签订是基础,返聘合同应清晰约定工作内容、时间、薪酬、双方权利义务及解除条件等条款,明确“返聘期间需完成每周8课时教学任务”“参与学科组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月”,同时注明“若因身体原因无法履职,可提前解除合同”,保障双方灵活性。
角色定位需合理,返聘教师更适合担任“顾问”“导师”等角色,而非承担行政职务或高强度管理工作,可安排其指导青年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评审、分享教学案例等,既发挥经验优势,又避免过度劳累,赋予教师一定的“话语权”,如邀请其列席校务会议,对学校发展提出建议,增强其归属感。
营造尊重氛围,强化归属感
返聘教师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待遇,更取决于学校是否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学校需通过日常细节让教师感受到“自己仍是学校的一员”。
在教师节、校庆等重要活动中,邀请返聘教师出席并颁发荣誉证书;在校刊、官网开设“名师专栏”,宣传其教育理念;组织师生座谈会,让年轻学生向“老教师”请教学习,这些举措既能提升教师的荣誉感,也能在学校内形成“经验传承”的良好风气。
需关注返聘教师与在职教师的协作关系,避免让返聘教师被视为“临时工”,而是将其纳入教师团队,如统一安排教研活动、提供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培训机会,促进代际融合。
相关问答FAQs
Q1:返聘教师的薪酬标准如何制定才合理?
A:返聘薪酬应综合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教师原职称、教龄及在职期间薪资水平;二是当地同类岗位市场薪酬标准;三是返聘教师承担的工作量,建议采取“基本保障+绩效激励”模式,基本部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绩效部分根据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动态调整,需明确薪酬是否包含社保、补贴等,避免后续争议。
Q2:返聘教师因健康原因无法继续工作,学校应如何处理?
A:健康问题是返聘工作中常见的风险点,学校应在返聘合同中明确“因身体原因无法履职,可单方解除合同”的条款,并约定提前通知期限(如30天),若教师在返聘期间突发疾病,学校应第一时间协助就医,并根据实际工作完成情况结算薪酬,同时可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如组织师生慰问、提供医疗资源对接等,体现人性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