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中,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既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也是体现文章立意与逻辑的关键载体,一个精准、鲜明、有深度的标题,能够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清晰传递核心观点,为全文奠定高分的基调,要理好申论标题,需从立意、结构、语言三个维度入手,兼顾“准、深、新”的统一,让标题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
立意精准:紧扣核心,不偏不倚 的首要功能是概括文章主旨,因此必须紧扣材料核心与题干要求,确保“文题相符”,具体而言,需做到“三看”:
一看材料主题,申论命题基于给定材料,标题需提炼材料的共性话题,若材料围绕“基层治理中的民生服务创新”,标题可聚焦“民生服务”与“治理创新”的关联,避免偏离主题。
二看题干指令,题干中的“围绕……展开”“请以……为主题”等提示,是标题定位的“指南针”,若题干要求“结合‘放管服’改革谈优化营商环境”,标题需明确体现“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关系”,如“以‘放管服’改革为引擎 激活营商环境一池春水”。
三看写作角度,申论文章常要求“结合自身经验”“联系社会实际”,标题需体现思考深度,若论述“青年担当”,可结合时代背景,如“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在民族复兴赛道上书写青年答卷”,既点明主体,又凸显价值导向。
结构清晰:逻辑分层,主次分明 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微缩版”,需通过层次设计展现论证逻辑,常见结构有三类,可根据文章类型灵活选择:
一是“观点+阐释”式,直接亮明核心观点,用副标题或破折号补充具体方向,适合需要明确立场的议论文。“基层治理需‘绣’出民生温度——论精细化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实践路径”,主标题提出“民生温度”的核心观点,副标题阐释“精细化服务”的实践方向,逻辑清晰。
二是“问题+对策”式,先点出问题现象,再给出解决思路,体现问题意识与对策导向。“破解‘数字鸿沟’难题:以适老化服务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前半句点出“数字鸿沟”这一现实问题,后半句提出“适老化服务”的对策,引发共鸣且指向明确。
三是“比喻+象征”式,借助比喻、排比等修辞,增强标题的感染力与画面感,适合文化类、社会类话题。“让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以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用“文明之光”象征文化传承,“照亮复兴之路”体现时代使命,兼具文采与深度。
语言凝练:简洁有力,文采斐然 是“浓缩的艺术”,需在字数限制内(通常15-25字)做到“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可从三方面提升语言表现力:
一是善用动词与意象,动词赋予标题动态感,意象增强画面感。“激活‘沉睡’的农村土地资源”中的“激活”,比“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更具行动力;“绘就共同富裕‘工笔画’”以“工笔画”比喻精准施策,生动形象。
二是巧用对称与对仗,通过句式对称增强节奏感,“以‘智’赋能产业升级,以‘绿’引领可持续发展”,前后分句结构对应,突出“智慧”与“绿色”两大核心;
三是避免口语化与空泛化,禁用“浅谈”“小议”等谦辞,也不用“论……的重要性”等模板化表达,代之以具体、有张力的表述,将“论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化为“让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永葆生机”,既避免空泛,又体现辩证思维。
避免误区:规避雷区,提升质量 还需警惕常见问题:
一是避免“帽子大、内容空”过度拔高却脱离实际,如“论新时代的伟大战略意义”,缺乏具体落脚点,易显得空洞;
二是避免“观点偏、立场歪”,若材料强调“规范网络直播”,标题若写“网络直播:经济发展的自由乐园”,则与材料导向相悖;
三是避免“冗长啰嗦、逻辑混乱”,如“关于如何通过加强教育来提升国民素质的研究”,既冗长又像学术论文标题,应简化为“以教育之基筑国民素质之魂”。
相关问答FAQs
Q1:申论标题是否必须使用对偶句式?是否会影响分数?
A1:不必强制使用对偶句式,标题的核心是“准确表达观点”,对偶句式虽能增强文采,但若生搬硬套导致表意不清,反而失分,若文章侧重“具体措施”,标题用“论XX的重要性”直接点明,比生硬对偶更合适,阅卷更看重标题与内容的契合度,而非形式本身。
Q2:如何在考场上快速拟定一个高质量的标题?
A2:可遵循“三步法”:第一步,通读材料后用一句话概括核心话题(如“基层治理创新”);第二步,结合题干要求补充观点(如“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第三步,用修辞或句式优化表达(如“问需于民 治理有效——基层治理创新的民生逻辑”),平时可通过“仿写优秀标题”积累语感,考场上先列草稿再誊写,避免涂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