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进行了部分修改,此次修订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修改内容主要围绕劳务派遣、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监察等方面展开,对规范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劳务派遣制度的规范与限制
劳务派遣是此次修改的重点领域,原劳动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定较为原则,实践中出现了“同工不同酬”、“逆向派遣”等问题,2015年修订案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完善:
- 明确劳务派遣适用范围:规定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岗位上实施,其中临时性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辅助性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 限制劳务派遣用工比例:要求用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这一规定有效遏制了劳务派遣的滥用,保障了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
- 强化同工同酬原则:明确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 加重违法责任:对违反劳务派遣规定的单位,提高了罚款额度,并规定了责令改正、暂停劳务派遣业务等处罚措施,增强了法律的威慑力。
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此次修改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等环节进行了细化:
- 细化劳动合同解除条件:补充了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如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规范经济补偿金计算:明确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完善试用期规定:明确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保障了试用期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监察与争议处理的加强
为保障劳动法的有效实施,此次修改强化了劳动监察和争议处理机制:
- 扩大劳动监察范围:将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协议、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纳入劳动监察范围,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 简化争议处理程序: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缩短了争议处理周期,提高了效率。
- 强化法律责任:对用人单位未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责令支付赔偿金、加付赔偿金等。
对劳动者权益的全面保护
此次修改还从多个层面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 完善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因生产经营需要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必须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 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卫生防护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强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此次《劳动法》的修改,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秩序,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为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推动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法治化进程。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2015年《劳动法》修改后,劳务派遣工的权益有哪些具体保障?
解答:2015年《劳动法》修改后,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三性”岗位(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范围,限制劳务派遣的滥用;二是规定用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三是强化同工同酬原则,要求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同类岗位劳动者享有相同的劳动报酬;四是加重了对违法劳务派遣的处罚力度,包括罚款、责令改正、暂停劳务派遣业务等,这些规定有效保障了劳务派遣工的劳动报酬权、就业平等权和职业稳定性。
问题2:用人单位未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如何维权?
解答:根据2015年修改后的《劳动法》,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超过1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遭遇此类情况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权:一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签订劳动合同的义务;二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三是如果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行为,还可以同时主张经济补偿或赔偿金,劳动者应注意收集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证等证据,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