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QC七大工具是检查表、层别法、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散布图。

旧QC七大工具,也被称为旧七大手法或传统质量管理工具,是品质管理中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七种基本方法,这些方法由日本归纳出来,偏重于统计分析,主要用于问题发生后的改善,以下是对这七种工具的详细解释:
1、检查表(Check Sheet)
定义:以简单的数据,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制成图形或表格,必要时记上检查记号,并加以统计整理,作为进一步分析或核对检查之用。
目的:记录某种事件发生的频率,便于后续分析或核对。
时机:当需要记下某种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事件发生的次数或收集资讯时使用。
种类:包括不合格项目的检查表、工序分布检查表、缺陷位置检查表、操作检查表等。
注意事项:应尽量取得分层的信息,简便地取得数据,立即与措施结合,规定警告、停止生产或向上级报告的数据标准,定期修订检查项目。
2、层别法(Stratification)

定义:将多种多样的资料,因应目的的需要分成不同的类别,使之方便以后的分析。
通常的层别方法:包括空间别(如作业员、机器、原料、零件等)、时间别(不同批别、时间生产的产品)、产品别(不同产品或同种产品不同工艺方法)等。
应用:是一种系统概念,用于将复杂的资料有系统、有目的地加以分门别类的归纳及统计,通过层别法,可以区别各种不同原因对结果的影响,分别作统计分析。
3、柏拉图(Pareto Diagram)
定义:根据收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发生的位置分类,计算各项目所占的比例,按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起源:由意大利经济学家Vilfredo Pareto设计,美国品管大师Joseph M. Juran将其应用到质量管理中。
作用:能够充分反映出“少数关键、多数次要”的规律,帮助找出主要因素和抓住主要矛盾,判断问题之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
4、因果分析图(Cause-and-Effect Diagram/ Fishbone Diagram/石川图)

定义: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关系。
特点:是一种充分发动员工动脑筋,查原因,集思广益的好办法,特别适合于工作小组中实行质量的民主管理,它的形状像鱼骨,又称鱼骨图或石川图。
作用:用于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以便制定改进措施。
5、散布图(Scatter Diagram)
定义: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点描绘在坐标纸上,通过点的分布状态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应用: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从而推测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可以通过散布图观察员工的工龄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6、直方图(Histogram)
定义:将数据依其范围分为若干区间,并计算各区间内数据的个数或频率,用一系列矩形(直方)的高度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表。
作用: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来反映产品质量的分布情况,判断和预测产品质量及不合格率,可以直观地看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状态,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
7、控制图(Control Chart)
定义:用于监控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绘制控制图来观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情况。
种类:包括计量型控制图(如平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等)和计数型控制图(如单位缺陷数控制图、不合格品率控制图等)。
作用: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波动,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以下是关于旧QC七大工具的两个常见问题及解答:
问:旧QC七大工具中的检查表有什么具体应用场景?
答:检查表在很多场景中都有应用,比如生产线上用于记录产品的缺陷情况、设备维护时的检查项目记录、环境监测中的数据采集等,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记录和统计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改进提供依据。
问:如何正确使用因果分析图来分析问题?
答:首先明确要分析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收集所有可能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进行分类整理,用箭头将原因和问题连接起来,形成因果链,通过观察因果图,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在绘制因果图时,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确保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得到充分考虑。
小编有话说:旧QC七大工具作为品质管理的基础工具,虽然简单但非常实用,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工具,不断优化和改进我们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也要关注新QC七大工具的发展和应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