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质量工程师(SQE)对供应商进行体系审核是确保供应链稳定、产品质量可控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通过系统性评估供应商的管理体系、过程控制能力及质量风险,推动供应商持续改进,体系审核通常分为策划、实施、报告与改进三个阶段,涵盖多个维度和具体方法。
审核前的策划与准备

充分准备是审核有效性的基础,SQE需首先明确审核目标,如新供应商准入、现有供应商定期监督、或针对特定问题(如批量质量事故)的专项审核,随后,依据ISO9001、IATF16949等行业标准及公司内部要求,编制审核计划,明确审核范围(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仓储物流等)、审核时间、审核员及分工,审核前,SQE应收集供应商基础资料(如营业执照、体系认证证书、以往审核报告、顾客投诉记录等),并提前与供应商沟通审核安排,要求其准备相关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过程流程图、控制计划、检验记录等),审核团队需准备检查表、记录表格、测量工具等,确保审核过程有据可依。
审核实施的核心内容
审核实施阶段主要通过文件审查、现场审核及人员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供应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文件体系审核
检查供应商是否建立完善的文件化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目标是否明确,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是否覆盖所有关键过程,文件是否受控且版本更新及时,重点审查以下文件:
- 管理评审记录:评估供应商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对质量目标达成情况、内部审核结果、客户反馈等问题进行改进决策。
- 内部审核计划与报告:检查内部审核是否覆盖所有过程,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有效关闭。
- 文件控制程序:确认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修订、作废等流程是否规范,防止使用过期文件。
现场过程审核
现场审核是体系审核的核心,需深入生产、检验、仓储等环节,验证过程与文件的一致性及实际控制能力,可通过过程审核表系统评估,示例部分内容如下:
审核项目 | 证据收集 | |
---|---|---|
供应商管理 | 供应商选择、评价、重新评价的流程是否规范;关键供应商是否签订质量协议 | 供应商名录、评价记录、质量协议 |
生产过程控制 | 关键工序参数是否受控;作业指导书是否现场可用;设备是否点检维护且记录完整 | 过程参数记录、设备点检表、作业指导书 |
检验与试验 | 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标准是否明确;检验人员是否合格;检测设备是否校准 | 检验规范、检验记录、设备校准证书 |
不合格品控制 | 不合格品是否标识、隔离;评审流程是否规范;纠正预防措施是否有效落实 | 不合格品记录、评审报告、CAPA报告 |
持续改进 | 是否运用QC七大工具、FMEA等方法分析问题;改进措施是否跟踪验证 | 改进项目记录、FMEA分析报告 |
现场审核需重点关注“人、机、料、法、环、测”六大因素,例如操作员是否按规程操作、设备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来料批次管理是否清晰、作业方法是否标准化、生产环境温湿度是否受控、测量系统分析(MSA)是否有效等。
人员访谈与管理层沟通
通过与质量、生产、技术等岗位人员访谈,了解其对体系文件的理解程度及实际执行情况,验证培训的有效性,与供应商管理层沟通,了解其质量战略、资源投入及改进决心,评估高层对质量的重视程度。
审核报告与改进跟踪
审核结束后,SQE需整理审核发现,区分“符合项”“观察项”“不符合项”(严重/一般),编制审核报告,明确问题描述、证据及改进要求,对于不符合项,要求供应商制定纠正措施计划(包括原因分析、纠正措施、完成时限),并跟踪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定期对供应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回顾,评估其质量绩效(如PPM、交付准时率、客户投诉率等),将审核结果纳入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作为订单分配、供应商分级的重要依据。
相关问答FAQs
Q1:SQE体系审核与第二方审核、第三方审核有何区别?
A:SQE体系审核属于第二方审核,由企业自身或委托外部机构代表企业利益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关注点在于供应商是否能满足本企业的特定质量要求(如产品标准、交付能力等),审核结果直接影响合作决策,第三方审核则由独立认证机构进行(如ISO9001认证),侧重于供应商是否符合国际/国家标准,具有公开性和通用性,目的是获取认证证书。

Q2:供应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有哪些?如何推动改进?
A:常见不符合项包括:文件与实际操作不符(如作业指导书未更新)、检验记录不完整(如漏检批次)、不合格品未有效隔离、设备维护不到位(如关键精度超差未校准)、人员培训不足(如新员工无上岗资质)等,推动改进时,SQE需与供应商共同分析根本原因(如采用5Why法),确保纠正措施具有针对性;明确改进时限并定期跟踪,对未按期完成的供应商启动预警机制;对重复发生的问题,要求供应商提交专项改进计划,必要时减少订单或启动供应商淘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