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调查是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内外部薪酬调查,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市场薪酬水平、优化内部薪酬结构、吸引和保留核心人才,同时确保薪酬的公平性与竞争力,内外部薪酬调查在目标、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需系统规划、分步实施。
内部薪酬调查:夯实公平基础,识别内部矛盾

内部薪酬调查的核心目标是梳理企业现有薪酬体系的合理性,确保内部薪酬的公平性(同一岗位、同等贡献的薪酬对等)、激励性(薪酬与绩效、能力匹配)及层级性(不同层级、岗位的薪酬差距合理),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明确调查目的与范围
内部薪酬调查需先明确核心目标,是否为薪酬调整做准备?是否存在同岗不同酬现象?薪酬与岗位价值、员工绩效的匹配度如何?根据目标确定调查范围,涵盖全体员工或特定部门/层级(如管理层、核心技术岗),重点分析岗位序列(管理、技术、营销、操作等)的薪酬分布。
收集内部薪酬数据
数据收集是内部调查的基础,需全面、准确获取以下信息:
- 员工基本信息:岗位名称、所属部门、职级、入职时间、学历、工作年限等;
- 薪酬构成数据: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年终奖、项目奖)、津贴补贴(交通、餐补、住房等)、福利(五险一金、企业年金、补充医疗等),以及长期激励(股权、期权)等;
- 关联数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培训记录、晋升情况等,用于分析薪酬与绩效、能力的关联性。
数据来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薪酬报表、员工档案等,需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因数据偏差导致调查结果失真。
数据整理与分析
收集到的数据需通过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常用分析方法包括:
- 描述性统计:计算各岗位、层级的平均薪酬、薪酬中位数、薪酬最大值/最小值、薪酬区间(如25分位-75分位),了解薪酬的整体分布情况,可分析“同一岗位不同员工的薪酬差异倍数”,若差异过大(如超过1.5倍),需进一步核查原因(是否因绩效、能力或资历差异)。
- 薪酬结构分析:拆解薪酬中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的比例,判断是否与岗位特性匹配(如销售岗浮动薪酬占比应高于职能岗),技术岗的固定薪酬占比建议不低于70%,以保证稳定性;销售岗的浮动薪酬占比可设为30%-50%,以强化激励。
- 内部公平性分析:通过“岗位价值评估结果”与“薪酬水平”的交叉对比,检验高价值岗位是否获得高薪酬,若某管理岗的岗位价值评分显著高于技术岗,但其平均薪酬低于技术岗,可能存在内部价值与薪酬倒挂的问题。
- 薪酬与绩效/能力关联分析:对比不同绩效等级员工的薪酬差异,检验“绩效越好,薪酬越高”的原则是否落地,优秀员工的绩效工资是否达到合格员工的1.2倍以上;核心技能员工的津贴是否体现其价值。
形成内部薪酬诊断报告
基于分析结果,撰写内部薪酬报告,重点包括:
- 现有薪酬体系的整体分布情况(按部门、岗位、层级);
- 内部公平性问题(如同岗不同酬、岗位价值与薪酬不匹配);
- 薪酬结构合理性(固定与浮动比例、福利有效性);
- 薪酬与绩效、能力的关联性不足;
- 针对问题的改进建议(如调整薪酬区间、优化绩效挂钩机制、补充差异化福利等)。
外部薪酬调查:对标市场水平,提升竞争力
外部薪酬调查的核心目标是了解行业、地区及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确保企业薪酬在人才市场中具备竞争力,避免因薪酬过低导致人才流失,或过高造成成本浪费,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确定调查目标与岗位
外部调查需明确“对标对象”和“关键岗位”。
- 目标企业:直接竞争对手(同行业、同规模)、行业标杆企业、人才流动目标企业(如员工跳槽较多的企业);
- 目标地区:企业总部所在地、分支机构所在地或核心人才来源地;
- 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岗位(如研发负责人、销售总监)、通用岗位(如会计、文员)、易流失岗位(如一线技术工人),确保覆盖企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选择调查渠道与方法

外部薪酬数据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需结合数据可靠性、成本及时效性选择:
- 公开渠道:政府人社部门发布的薪酬指导线、行业薪酬报告(如中智、太和顾问等咨询机构发布的年度薪酬报告)、招聘网站薪酬数据(如猎聘、智联招聘的“薪酬查询”功能)、上市公司年报(高管的薪酬披露),此类数据免费但颗粒度较粗(如仅提供行业平均薪酬,缺乏细分岗位数据)。
- 专业机构:委托第三方薪酬调研机构(如美世、韦莱韬悦)定制化调研,获取精准数据(如特定岗位的25分位、50分位、75分位薪酬水平),此类数据专业性强、覆盖面广,但成本较高(通常数万至数十万元)。
- 企业联盟:参与行业薪酬调研联盟(如行业协会、企业HR社群),与同企业交换非敏感薪酬数据(如岗位名称、薪酬范围),此类数据成本低,但需注意数据保密性,避免泄露企业核心信息。
- 猎头咨询:通过猎头公司了解竞争对手关键岗位的薪酬水平(如招聘同岗位人才时,猎头会提供市场薪酬范围),此类数据针对性强,但可能因猎头主观判断存在偏差。
数据收集与验证
收集外部数据时,需注意以下要点:
- 数据标准化:统一薪酬口径(如是否包含年终奖、福利;税前还是税后;全职还是兼职),避免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对比失真,某岗位“年度总薪酬”应包含基本工资、年度绩效奖金、津贴补贴及法定福利(按企业实际缴纳标准计算)。
- 数据验证:通过多渠道交叉验证数据可靠性,猎头提供的“销售总监薪酬范围”需与行业协会报告、招聘网站数据进行比对,若差异超过10%,需进一步核查原因(如地区差异、企业规模不同)。
- 数据分类:按行业、企业规模(如大型国企、中小民企)、地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对数据进行分类,便于针对性对标,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岗薪酬通常高于传统制造业,需区分行业进行比较。
数据分析与对标
外部数据需通过“分位值对标”和“薪酬策略定位”分析,明确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
- 分位值对标:将企业关键岗位的薪酬水平与市场分位值对比(常用25分位、50分位、75分位)。
- 25分位:低于市场25%的企业,薪酬缺乏竞争力,易导致人才流失;
- 50分位:市场中等水平,适合对薪酬成本敏感的企业;
- 75分位:高于市场75%的企业,薪酬竞争力强,适合核心人才保留。
可通过表格直观对比:
岗位名称 | 企业当前薪酬(万元/年) | 市场25分位(万元/年) | 市场50分位(万元/年) | 市场75分位(万元/年) | 薪酬定位(低于/等于/高于市场) |
---|---|---|---|---|---|
研发工程师(中级) | 15 | 12 | 14 | 16 | 低于50分位,竞争力不足 |
销售总监 | 30 | 25 | 28 | 32 | 等于50分位,基本匹配 |
- 薪酬策略定位:结合企业战略(如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人才定位(如吸引高端人才或保留基层员工),确定薪酬策略。
- 成本领先型企业:可采用50分位及以下的薪酬策略,控制人力成本;
- 差异化/创新型企业:核心岗位需采用75分位以上的薪酬策略,吸引顶尖人才;
- 一般岗位(如行政、后勤):可采用50分位策略,保持市场中等水平。
形成外部薪酬对标报告
外部薪酬报告需包括:
- 调查对象与方法(行业、地区、企业范围,数据来源及样本量);
- 关键岗位的市场薪酬分位值数据(按行业、企业规模分类);
- 企业薪酬与市场水平的对比分析(哪些岗位竞争力不足,哪些岗位成本过高);
- 薪酬策略调整建议(如核心岗位提升至75分位,非核心岗位维持50分位,优化长期激励计划等)。
内外部薪酬调查的联动与应用
内部与外部薪酬调查并非独立,需联动分析:
- 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力:若某岗位内部薪酬差异大(同岗不同酬)且低于市场水平,需同时解决内部公平(调整薪酬区间)和外部竞争力(上调薪酬标准);
- 薪酬结构优化:若外部数据显示同行“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比例更合理(如技术岗固定占比80%),而企业固定工资占比仅60%,需调整内部薪酬结构;
- 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外部薪酬数据变化(如行业薪酬年增长8%)和内部绩效结果,建立年度薪酬调整机制,确保薪酬体系的持续适配性。
相关问答FAQs
Q1: 内部薪酬调查中,如何判断“同岗不同酬”是否合理?
A: “同岗不同酬”需结合岗位价值、员工能力和绩效综合判断,若同一岗位员工因以下原因存在薪酬差异,属于合理范围:①能力差异(如持有高级认证的工程师薪酬高于初级认证);②绩效差异(如优秀员工的绩效奖金为良好的1.2倍);③资历差异(如入职3年的员工薪酬高于新入职员工,且在薪酬区间内),若排除以上因素后,薪酬差异仍超过1.5倍,或与岗位价值评估结果严重倒挂(如低职级员工薪酬高于高职级员工),则需调整,确保内部公平。
Q2: 外部薪酬调查中,如何避免数据偏差?
A: 为减少外部数据偏差,需注意:①选择权威数据源(如政府报告、知名咨询机构),优先使用样本量大(覆盖50家企业以上)、数据更新及时(近1年内)的报告;②统一薪酬口径,确保对比数据包含相同组成部分(如是否包含年终奖、福利,税前还是税后);③多渠道交叉验证,例如用猎头数据、行业协会数据、招聘网站数据相互比对,若差异超过10%,需核查数据采集时间、企业规模、地区等因素;④聚焦“可比岗位”,即岗位职责、能力要求与企业岗位高度匹配的岗位(如“互联网行业研发工程师”对比“传统制造业研发工程师”则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