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人力资源流动图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视化员工进出、内部调动等动态变化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管理者直观掌握队伍结构、识别流动趋势、分析离职原因并优化人才策略,以下是详细的绘制步骤、关键要素及注意事项,结合表格示例和实用技巧,助你高效完成专业的人力资源流动图。
明确绘制目的与核心要素

在开始绘制前,需先明确人力资源流动图的核心目标:是展示年度整体流动情况?还是分析特定部门/岗位的离职率?或是对比不同年份的流动趋势?目的不同,图表的侧重点和维度也会有所差异。
无论目标如何,人力资源流动图通常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 时间维度:以年度、季度或月度为单位,反映特定周期内的流动情况。
- 流动类型:区分流入(新入职)、流出(离职)、内部调动(晋升、平调、降级)三大类。
- 人员结构:按部门、岗位层级、司龄、学历等维度细分,体现流动的群体特征。
- 数量与比例:用具体人数或占比(如离职率、新员工占比)量化流动规模。
数据收集与整理:确保准确性与全面性
人力资源流动图的基础是数据,需提前从HR系统或Excel表格中提取关键信息,确保数据准确、无遗漏。
需收集的核心数据字段:
- 员工基本信息:姓名、部门、岗位、入职日期、离职日期(如有)、司龄、学历等。
- 流动事件类型:新入职、主动离职、被动离职(裁员/辞退)、内部调动(调入/调出部门、调动类型)。
- 时间节点:流动发生的具体日期(或月份),用于按周期统计。
数据整理步骤:
- 筛选周期内流动人员:若绘制2023年度流动图,需筛选出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所有新入职、离职及内部调动的人员记录。
- 分类统计数量:按流动类型(流入/流出/内部调动)和细分维度(部门、岗位等)汇总人数。
- 计算关键指标:如“离职率=(周期内离职人数/周期内平均在职人数)×100%”“新员工占比=(周期内新入职人数/期末总人数)×100%”等,这些指标是解读流动趋势的重要依据。
示例:2023年某公司各部门流动数据统计表
| 部门 | 期初人数 | 新入职人数 | 离职人数 | 内部调动(调入/调出) | 期末人数 | 离职率(%) |
|--------|----------|------------|----------|------------------------|----------|--------------|
| 技术部 | 80 | 15 | 12 | 8(调入5/调出3) | 83 | 14.5 |
| 销售部 | 60 | 20 | 18 | 5(调入2/调出3) | 62 | 27.3 |
| 行政部 | 30 | 5 | 3 | 2(调入1/调出1) | 32 | 9.4 |
| 合计 | 170 | 40 | 33 | 15 | 177 | 19.0 |
选择图表类型:匹配需求更直观
根据数据特点和展示目标,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是关键,以下是人力资源流动图中常用的图表及适用场景:
桑基图(Sankey Diagram):展示流动路径与比例
适用场景:直观呈现不同部门间的员工流入、流出及内部调动关系,销售部离职人员去向”“技术部新员工来源部门”。
绘制要点:
- 横轴代表“部门/岗位”,纵轴无实际意义,仅用于区分流动路径;
- 带宽代表人数多少,颜色区分流动类型(如蓝色=新入职,红色=离职,绿色=内部调动);
- 标注具体人数或比例,避免仅靠视觉判断导致误差。
堆叠柱状图/条形图:对比不同维度的流动数量
适用场景:对比各部门、各季度的流入/流出人数,或按离职原因(如个人发展、薪资不满、公司战略调整)分类统计。
绘制要点:
- 横轴为分类维度(如部门/季度),纵轴为人数;
- 用不同颜色的堆叠部分表示流动类型(如新入职、主动离职、被动离职);
- 添加数据标签,直接显示具体数值,方便快速对比。
折线图:展示流动趋势变化
适用场景:分析时间序列上的流动趋势,如“近3年年度离职率变化”“月度新入职人数波动”。
绘制要点:
- 横轴为时间(如年份/月份),纵轴为流动率或人数;
- 用不同颜色的折线代表不同流动类型(如离职率、新员工入职率);
- 标注关键节点(如离职率峰值、低谷),结合业务背景分析原因(如某季度离职率上升是否因项目结束)。
矩阵图:结合“绩效-流动”四象限分析

适用场景:深度分析员工流动与绩效的关系,识别“高绩效低留存”“低绩效高留存”等问题。
绘制要点:
- 横轴为绩效等级(如高绩效、中绩效、低绩效),纵轴为流动类型(如留任、主动离职、被动离职);
- 气泡大小代表人数,气泡位置落在对应象限,直观展示“高绩效主动离职”等风险点。
绘制步骤与细节优化(以Excel为例)
若使用Excel绘制,可按以下步骤操作(以桑基图为例):
- 整理数据结构:需包含“源部门”“目标部门”“流动类型”“人数”四列。
- 源部门=“销售部”,目标部门=“离职”,流动类型=“主动离职”,人数=18;
- 源部门=“外部”,目标部门=“技术部”,流动类型=“新入职”,人数=15。
- 插入图表:选中数据,点击“插入”→“推荐的图表”→“所有图表”→“瀑布图、旭日图…”,选择“桑基图”(需Excel 2021或Microsoft 365版本)。
- 格式调整:
- 修改节点标签:将部门名称、流动类型等标签调整为清晰易读的字体(如微软雅黑10号);
- 优化颜色:流动类型对应颜色需统一(如新入职=浅蓝、离职=浅红、内部调动=浅绿),避免使用高饱和度颜色导致视觉疲劳;
- 标题需明确时间范围和核心内容,如“2023年某公司各部门员工流动图”。
- 补充说明:在图表下方添加数据来源、计算公式(如离职率计算方式)及关键结论(如“销售部离职率最高,需重点优化”)。
解读与优化:从图表到行动建议
绘制完成后,需结合业务背景解读数据,形成 actionable 的行动建议:
- 识别异常流动:若某部门离职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如销售部27.3% vs 公司平均19.0%),需分析原因(如薪资竞争力不足、工作强度大、晋升通道狭窄),针对性优化(如调整薪酬结构、增设团队建设活动)。
- 评估流入质量:对比新员工学历、司龄结构与现有团队,判断是否符合人才梯队需求(如技术部新员工中硕士占比是否偏低,是否需加强校招高端人才引进)。
- 优化内部调动:若内部调动集中在特定部门(如技术部调出3人至行政部),需评估是否因岗位设置不合理或员工职业发展受限,建议完善内部竞聘机制。
相关问答FAQs
Q1:人力资源流动图与离职率分析报告的区别是什么?
A1:人力资源流动图是可视化工具,通过图形直观展示员工流动的数量、方向和趋势,侧重“是什么”(如哪些部门流动大、流动类型分布);离职率分析报告则是深度分析文档,除包含流动数据外,还需结合调研(如离职面谈记录)、行业对比等,解释“为什么”(如离职原因)和“怎么办”(如改进措施),两者相辅相成,流动图为报告提供数据支撑,报告为流动图提供业务解读。
Q2:如何确保人力资源流动图的准确性?避免常见的数据错误?
A2:确保准确性需注意三点:一是数据源统一,避免从多个系统(如HR系统、考勤系统)重复提取数据导致口径不一,建议以HR主系统数据为准;二是时间边界清晰,明确流动周期的起止日期(如自然年vs财年),避免跨周期数据混淆;三是逻辑校验,检查“期初人数+新入职人数-离职人数+内部调动净流入=期末人数”是否成立,若不等则需排查数据漏填或计算错误,定期与部门负责人核对流动数据(如离职人员名单),可进一步减少人为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