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出现欠薪情况导致员工罢工时,HR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键桥梁,需迅速、专业、合规地介入处理,既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也要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损失,避免事态升级,以下从应急响应、沟通协商、内部协调、法律合规及后续改进五个维度展开具体操作:
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控制事态

罢工发生后,HR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首要任务是确保现场秩序与安全,第一时间联系企业安保部门或管理层,避免员工情绪激动引发肢体冲突或财产损失,迅速统计罢工员工人数、部门及核心诉求,通过非罢工员工或基层管理者了解现场动态,形成初步情况报告提交给企业决策层,为后续协商提供事实依据。
需同步核查企业财务状况与欠薪原因(如资金周转困难、政策调整等),明确欠薪金额、涉及范围及预计解决时间,这是后续沟通的基础,若欠薪涉及违法(如长期拖欠、未足额支付),HR需提前准备劳动监察部门可能介入的材料,避免被动。
沟通协商:搭建信任,明确诉求
HR需牵头组建由管理层、法务及员工代表(若员工推选)组成的协商小组,通过“面对面沟通+书面确认”的方式推进谈判,沟通前,需提前拟定议程,明确“先倾听后回应”的原则,耐心听取员工诉求,重点记录薪资支付时间、补偿方案、企业未来经营保障等核心问题。
针对员工提出的“立即支付薪资”诉求,HR需坦诚说明企业当前财务状况,提出分期支付计划(如分3-5个月补齐),并明确每期支付时间与金额,必要时可提供银行流水、资金回款计划等证明材料,增强可信度,若员工要求经济补偿,需结合《劳动合同法》及地方规定,核算补偿标准(如欠薪25%-100%的赔偿金),避免承诺超出企业承受范围的条款。
协商过程中,需注意避免“空头支票”,所有承诺需以书面形式记录,并由双方签字确认,若员工代表意见不统一,可建议召开全体员工大会,由管理层直接沟通,减少信息传递偏差。
内部协调:统一口径,稳定军心
在处理罢工事件时,HR需同步做好非罢工员工的工作,避免事态扩大,通过内部邮件、会议等方式,向员工说明企业正在积极解决欠薪问题,强调公司恢复正常经营的决心,避免谣言传播引发更多员工不满。
协调行政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如为罢工员工提供饮用水、临时休息场所,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缓解对立情绪,对于关键岗位员工,需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生产或服务基本运转,减少企业损失。
HR需与财务部门紧密配合,优先落实协商确定的薪资支付计划,确保每期按时足额发放,用行动重建员工信任。
法律合规:守住底线,规避风险
在整个事件处理中,HR需严格遵循《劳动合同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避免程序违法,若员工以罢工为由解除劳动合同,HR需核查是否属于“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定情形,确保解除程序合法;若企业需裁员,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员工说明情况,支付经济补偿,避免违法裁员风险。
若员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HR需及时整理考勤记录、工资条、协商协议等证据,配合调查,积极应诉,评估企业是否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如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提前与法务部门制定应对方案。
后续改进:重建信任,完善制度
罢工事件平息后,HR需牵头开展内部整改,避免问题复发,建立薪资支付预警机制,每月核查工资发放情况,确保按时足额支付;完善员工沟通渠道,如设立“员工意见箱”、定期召开沟通会,及时回应员工关切。
可组织管理层与员工代表开展“信任重建座谈会”,坦诚经营中的困难与改进计划,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HR团队进行劳动法律法规培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将事件转化为优化管理的契机。
相关问答FAQs
Q1:员工罢工期间,企业能否以“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A:需分情况判断,若员工罢工属于“未按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履行请假手续”的无故缺勤,且企业规章制度中明确“旷工达到一定天数可解除合同”,且程序合法(如工会告知、通知工会),则企业有权解除,但若罢工因“企业欠薪”引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员工可单方解除合同且企业需支付经济补偿,此时企业若以旷工为由解除,可能构成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2N)。
Q2:企业资金困难无法立即支付欠薪,员工不同意分期方案怎么办?
A:若员工不同意分期方案,HR可引导双方通过第三方调解(如企业工会、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协商,调解过程中,HR需提供企业财务困难证明(如审计报告、银行流水),争取员工理解,若调解不成,员工可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企业需配合仲裁程序,按仲裁结果执行,若企业确实无力支付,可依法申请破产清算,优先清偿所欠工资及补偿金,但需避免“恶意欠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