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等薪级表是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的核心工具,它通过系统化的结构将岗位价值、员工能力与薪酬水平挂钩,既保障内部公平性,又体现外部竞争性,同时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清晰路径,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等薪级表,需结合企业战略、岗位价值评估、市场薪酬数据及员工能力等多维度因素,以下是具体的设计步骤与实施要点。
明确设计原则与目标

在制定薪等薪级表前,需先明确核心原则:战略导向(薪酬体系需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如扩张期侧重激励,稳定期侧重公平)、外部竞争(参考行业薪酬水平确保人才吸引力)、内部公平(同工同酬、多劳多得)、激励性(薪酬与绩效、能力强关联)及可操作性(结构清晰、便于管理),目标是通过薪等薪级表实现“岗得其人、人得其值、值得其薪”,激发员工积极性,控制人力成本。
岗位价值评估:划分薪等基础
薪等的划分依据是岗位价值,需通过科学的岗位评估工具(如IPE、海氏评估法)对岗位进行系统性评价,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责任范围”三个维度量化岗位价值,评估后,将岗位价值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划分为若干薪等(如18薪等、25薪等等),每个薪等对应一定范围的岗位价值区间。
- 薪等Ⅰ:高层管理岗(如总经理、CEO)
- 薪等Ⅱ-Ⅴ:中层管理岗(如部门经理、总监)
- 薪等Ⅵ-Ⅹ:核心专业岗(如高级工程师、资深产品经理)
- 薪等Ⅺ-ⅩⅤ:一般专业岗(如专员、助理)
- 薪等ⅩⅥ-ⅩⅧ:操作支持岗(如文员、后勤)
薪等数量需根据企业规模灵活调整,中小型企业可设10-15薪等,大型企业可设15-25薪等,确保每个薪等覆盖的岗位价值差异合理,避免“一岗多薪”或“同岗不同薪”的混乱。
薪级设计:细化薪酬增长阶梯
每个薪等内需设置若干薪级,体现员工在同一岗位上的能力提升与经验积累,薪级划分需考虑以下因素:
- 能力差异:同一岗位员工因技能熟练度、专业资质、绩效表现不同,需拉开薪酬差距。
- 晋升空间:薪级数量需满足员工3-5年的职业发展需求,避免短期内“无级可升”。
- 薪酬带宽:每个薪级对应一个薪酬范围,包含“最小值”“中位值”“最大值”,中位值”为该薪级的基准薪酬,“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通常为30%-50%(如薪级1最小值8000元,中位值10000元,最大值12000元)。
以“薪等Ⅷ(高级工程师)”为例,可设置5个薪级,具体如下:
薪级 | 薪酬范围(元) | 中位值(元) | 晋升条件(示例) |
---|---|---|---|
1 | 12000-15000 | 13500 | 入职1年内,绩效达标 |
2 | 14000-17000 | 15500 | 入职1-3年,获“优秀员工”称号 |
3 | 16000-19000 | 17500 | 通过专业技能认证,项目贡献突出 |
4 | 18000-21000 | 19500 | 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达成目标 |
5 | 20000-23000 | 21500 | 获行业奖项,具备技术引领能力 |
市场薪酬对标:确保外部竞争力
薪等薪级表的中位值需参考市场薪酬数据,避免“闭门造车”,具体步骤:
- 数据收集:通过薪酬调研机构(如太和顾问、中智薪酬报告)、行业交流、招聘网站等渠道,获取同行业、同区域、同规模企业的薪酬数据,重点关注目标岗位的“25分位(市场低位)”“50分位(市场中等)”“75分位(市场高位)”薪酬水平。
- 定位策略:根据企业薪酬定位策略(如市场跟随型、市场领先型、市场混合型)确定薪等中位值,若企业定位“市场领先型”,可将核心岗位的中位值设定为市场75分位;若定位“市场跟随型”,则设定为50分位。
- 校准调整:将岗位评估得分与市场薪酬数据交叉校准,确保薪等划分与市场水平匹配,某企业“高级工程师”岗位评估得分为80分,市场50分位薪酬为18000元,则将其所在薪等的中位值调整为18000元左右。
薪酬结构与套算规则
薪等薪级表需明确薪酬结构,通常包含“固定部分+浮动部分”,固定部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占60%-80%,浮动部分(绩效工资+奖金)占20%-40%,具体比例根据岗位性质调整(如销售岗浮动比例高,职能岗固定比例高)。
套算规则:
- 新员工入职:根据岗位所属薪等,结合其学历、经验、技能等因素,确定初始薪级(通常为薪等内最低薪级或次低薪级)。
- 年度调薪:根据员工绩效评估结果,在薪级内晋升或调整薪酬(如绩效优秀者可晋升1-2个薪级,绩效良好者可调整薪级内薪酬幅度,绩效不合格者不调整)。
- 岗位变动:员工晋升/调岗后,根据新岗位所属薪等重新确定薪级,一般遵循“薪等变动,薪级就近就高”原则(如从薪等Ⅵ晋升至薪等Ⅷ,可从薪等Ⅷ的最低薪级或根据原薪酬水平套入对应薪级)。
动态调整与维护机制

薪等薪级表并非一成不变,需定期(如每年或每两年)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市场变化及员工成长需求,调整内容包括:
- 薪等调整:因组织架构调整、岗位价值变化,可新增或合并薪等(如增设“首席专家”薪等)。
- 薪级调整:根据市场薪酬涨幅,调整各薪级的薪酬范围(如年通胀率为3%,则所有薪级薪酬范围同步上调3%)。
- 晋升通道优化:结合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明确薪级晋升的“硬条件”(如技能认证、绩效等级、工作年限)和“软条件”(如团队协作、创新能力),避免“论资排辈”。
实施与落地保障
薪等薪级表制定完成后,需通过以下步骤确保落地:
- 沟通宣导:向员工清晰解读薪酬体系的设计逻辑、晋升规则及薪酬构成,消除“薪酬不透明”的疑虑。
- 系统支持:通过HR系统实现薪等薪级表的数字化管理,自动计算薪酬、记录晋升轨迹,提升管理效率。
- 效果评估:定期分析薪酬数据(如薪酬分布、离职率、绩效关联度),评估薪酬体系的有效性,及时优化调整。
相关问答FAQs
Q1:薪等薪级表与员工绩效如何挂钩?
A:薪等薪级表通过“薪级晋升”和“薪酬调整”与绩效挂钩,企业可规定“连续2年绩效优秀者可晋升1个薪级”“年度绩效为S级(卓越)者,薪酬可按薪级最大值发放,或额外给予绩效奖金”;绩效不合格者则冻结薪级晋升,甚至降低薪级,浮动部分(如绩效工资)直接与绩效结果挂钩,绩效越好,浮动部分占比越高,激励员工提升业绩。
Q2:中小型企业如何简化薪等薪级表设计?
A:中小型企业可精简薪等数量(如设8-12薪等),每个薪等设置3-5个薪级,降低管理复杂度,可采用“宽带薪酬”模式,合并部分相近薪等,扩大薪级薪酬范围(如每个薪级带宽设为50%-100%),增强薪酬灵活性,可简化岗位评估维度,重点参考“岗位责任”和“技能要求”,减少评估工作量,确保体系快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