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在制定用人计划时,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结合业务发展需求、人力资源现状及外部市场环境,通过系统化的流程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而言,用人计划的制定可分为需求分析、供给预测、计划制定、审批执行及动态调整五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需结合数据支撑、跨部门协作及风险评估,确保计划既能满足短期业务需求,又能支撑长期人才战略。
需求分析:明确“用什么人、用多少人”
需求分析是用人计划的基础,需从战略解码、业务部门提报、岗位梳理三个维度展开。
战略解码方面,人事部需首先与企业高层及战略部门对齐未来1-3年的战略目标,例如业务扩张、新产品上线、数字化转型等,明确各战略方向对应的人员需求类型(如研发、销售、运营)及数量级,若企业计划开拓华东市场,则需提前预测区域销售团队、市场支持团队的编制需求。
业务部门提报环节,人事部需设计标准化的《人员需求申请表》,要求业务部门填写新增岗位的名称、职责、任职资格(学历、经验、技能)、到岗时间、需求紧急度及依据(如新增业务量、项目节点等),为避免部门盲目提报,需同步提供历史数据支持,如人均效能(如人均销售额、人均产值)、现有团队负荷率(如当前团队人均负责客户数是否饱和),作为需求合理性的判断依据。
岗位梳理则需结合企业组织架构与岗位体系,明确新增岗位是新增编制还是替代性需求(如离职补充),对新增编制,需评估是否符合组织架构优化方向;对替代性需求,需分析离职原因(如薪酬竞争力、职业发展空间),避免重复性问题,某部门因核心员工离职导致岗位空缺,需同时评估是否需通过招聘填补,或通过内部调配、流程优化减少对人员的依赖。
供给预测:评估“从哪里来、够不够用”
供给预测旨在分析人力资源的来源与缺口,包括内部供给与外部供给两个维度。
内部供给预测重点关注现有人员的潜力与流动情况,人事部需通过人才盘点,梳理各岗位序列的员工数量、技能水平、绩效表现及晋升潜力,建立“人才九宫格”(如高潜人才、绩效稳定者、待改进者)等工具,明确内部可晋升、可调配的人员储备,技术部门的中级工程师中,绩效优秀且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的员工可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减少外部招聘需求,需分析历史离职率、内部流动率(如部门间转岗、晋升比例),预测未来1-3年内部自然减员(退休、离职)数量,确保内部供给的准确性。
外部供给预测则需关注劳动力市场环境,人事部需通过行业报告、招聘平台数据、薪酬调研等渠道,分析目标岗位的市场供给量、薪酬水平、技能要求及竞争激烈程度,若AI算法工程师市场供需比低于1:5,且薪酬年涨幅超20%,则需提前制定吸引策略(如提高薪酬竞争力、与高校合作培养),还需考虑政策因素(如户籍限制、工作签证)及地域差异(如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的人才供给差异)。
计划制定:细化“招什么人、怎么招”
基于需求分析与供给预测结果,人事部需制定具体的用人计划,明确岗位清单、招聘策略、时间节点及预算。
岗位清单需包含以下核心信息:岗位名称、所属部门、汇报关系、编制类型(正式/实习/外包)、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到岗时间、需求优先级,某互联网公司计划新增5个岗位,可按优先级排序为:产品经理(P3级,2人,紧急)、前端开发(1人,紧急)、数据运营(1人,一般)、UI设计师(1人,一般)。
招聘策略需根据岗位类型差异化设计,对核心岗位(如研发负责人、市场总监),可采用猎头寻访、行业人才推荐等方式;对通用岗位(如行政、客服),可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内部推荐等多渠道并行;对短期项目需求,可考虑劳务外包或实习生补充,需制定吸引策略,如针对高潜人才提供“签约奖金”“职业发展通道”,针对应届生提供“导师制”“轮岗机会”等。
时间节点需与业务节奏匹配,例如校招需提前3-6个月启动(秋季招聘旺季),社招可根据业务上线时间倒推(如Q4上线的新产品,需在Q2前完成团队组建),人事部需制定招聘甘特图,明确各环节(简历筛选、面试、Offer发放、入职)的时间节点及责任人。
预算编制需包含招聘渠道费(如猎头费、平台会员费)、测评费、入职培训费、人力成本(薪酬、福利、社保)等,某岗位年薪20万元,招聘渠道费按年薪的20%计算(4万元),测评费0.2万元/人,则单岗位总成本约24.2万元。
审批执行:确保“计划落地、责任到人”
用人计划需经多层级审批,确保与企业整体资源匹配,审批流程通常为:业务部门负责人初审(确认需求合理性)→人力资源部复核(审核数据准确性、合规性)→财务部审核(评估预算可行性)→总经理/管理层终审(对齐战略目标),审批通过后,人事部需分解任务至招聘团队,明确各岗位的招聘负责人、渠道对接人及考核指标(如到岗率、招聘周期)。
执行过程中,需建立“周例会+月度复盘”机制:每周跟踪各岗位简历投递量、面试通过率、Offer接受率等数据,及时调整招聘策略(如某岗位简历量不足,需拓宽渠道或优化JD);每月对比实际到岗情况与计划差异,分析延迟原因(如薪酬谈判失败、候选人毁约),并制定应对措施,若核心岗位招聘周期超过计划30%,可启动猎头紧急寻访,或协调业务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面试,缩短决策流程。
动态调整:应对“变化需求、风险控制”
用人计划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内部因素包括业务战略调整(如某业务线收缩,暂停招聘并计划转岗人员)、组织架构优化(如部门合并,需重新梳理岗位编制)、员工异动(如批量离职,需紧急补充)。外部因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如竞争对手突然加薪,需调整薪酬策略)、政策变化(如“双减”政策导致教培行业招聘需求骤降)、突发事件(如疫情导致远程办公需求增加,需招聘具备线上运营能力的员工)。
动态调整需建立“预警机制”,设定关键指标阈值:若某岗位到岗率低于80%,或招聘周期超过计划50%,则触发预警,人事部需联合业务部门分析原因并启动备选方案(如降低任职要求、内部转岗),需定期(如每季度)回顾用人计划,结合战略执行情况更新需求预测,确保计划与业务发展同步。
用人计划表示例
以下为某企业2024年Q3用人计划表示例,包含核心要素:
岗位名称 | 所属部门 | 需求人数 | 到岗时间 | 任职核心要求 | 招聘渠道 | 预算(万元/人) | 优先级 |
---|---|---|---|---|---|---|---|
产品经理 | 产品部 | 2 | 7月15日 | 3年以上互联网产品经验,具备B端产品设计能力 | 猎头+内推 | 25 | 高 |
前端开发 | 技术部 | 3 | 8月1日 | 熟练掌握Vue/React,有大型项目经验 | 社招+校招 | 20 | 高 |
数据运营 | 运营部 | 1 | 8月20日 | 1年以上数据分析经验,SQL熟练 | 招聘平台+内推 | 15 | 中 |
客服专员 | 客服部 | 5 | 9月1日 | 大专以上学历,沟通能力强 | 校招+劳务外包 | 8 | 低 |
相关问答FAQs
Q1:用人计划与业务部门需求不一致时,人事部如何协调?
A:人事部需以数据为依据,与业务部门进行双向沟通,通过历史人均效能、现有团队负荷率等数据,验证业务需求的合理性(如某部门申请新增5人,但当前人均工作量仅为饱和度的60%,则需询问是否有未明确的潜在需求),结合企业整体预算与战略优先级,明确“哪些需求必须满足,哪些可暂缓或替代”(如核心业务岗位优先招聘,非核心岗位可通过内部调配或外包解决),若业务部门坚持需求,可提交管理层决策,同时建议制定阶段性招聘计划(如先到岗3人,3个月后根据业务进展再补充2人),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成本。
Q2:如何通过用人计划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A:降低用工成本需从“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两方面入手,总量控制上,通过需求分析避免盲目扩张,例如通过流程自动化减少重复性岗位需求(如用RPA替代基础数据录入岗),或通过内部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减少对外部招聘的依赖,结构优化上,灵活运用用工形式:对短期项目需求采用劳务外包(降低社保、福利等固定成本),对实习生等非核心岗位增加招聘比例(薪酬低于正式员工),对高潜人才采用“低底薪+高绩效”模式,将部分薪酬与业绩挂钩,通过人才盘点识别内部冗余岗位,推动跨部门转岗或优化组织架构,避免人岗不匹配导致的隐性成本(如低绩效员工的人力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