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销“2号人事部”系统,需根据企业实际使用场景(如试用到期、停用服务、数据迁移等)分步骤操作,核心流程涉及账号权限确认、数据备份、平台操作及后续处理,以下是详细操作指南:
注销前准备:明确需求与权限确认
在启动注销流程前,需先明确注销原因及关键操作权限,避免流程中断或数据丢失。
确认注销场景
- 试用到期:企业未购买正式版,试用账号自动失效(无需手动注销,但需确认是否关闭自动续费)。
- 停用服务:企业更换HR系统或不再使用“2号人事部”,需主动申请注销。
- 数据迁移:需提前导出员工信息、考勤、薪资等核心数据,确保后续系统切换顺利。
确认操作权限
仅超级管理员(企业初始注册账号或被授权的管理员)可发起注销流程,若非管理员,需联系现有管理员操作,或通过“2号人事部”客服(400-xxx-xxxx)申请权限协助。
核心操作步骤:平台内注销流程
以“2号人事部”网页端或企业微信/钉钉小程序端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登录账号并进入“设置”页面
- 网页端:打开“2号人事部”官网(www.2haorenshibu.com),使用超级管理员账号登录,点击右上角头像进入“企业中心”。
- 小程序端:在微信/钉钉搜索“2号人事部”小程序,登录后点击“我的企业”或“设置”选项。
步骤2:选择“注销企业”入口
在“企业中心”页面,找到“企业信息管理”或“账号与安全”模块,点击“注销企业”按钮(部分版本显示为“关闭企业”),若未找到入口,可联系在线客服获取路径。
步骤3:填写注销原因并提交申请
点击“注销企业”后,系统会弹出注销原因选择页面(如“不再使用”“更换系统”“试用到期”等),需勾选对应原因并填写简要说明(非必填,但有助于客服处理),确认信息无误后,点击“提交申请”。
步骤4:验证身份与确认风险提示
为防止误操作,系统要求进行身份验证:
- 短信验证:输入超级管理员手机号收到的验证码。
- 人脸识别:部分企业需通过管理员人脸识别验证(仅限已完成实名认证的企业)。
验证通过后,系统会弹出“注销风险提示”,包括“数据将永久删除且无法恢复”“所有员工账号将被停用”等提示,需勾选“我已了解并确认”后继续。
步骤5:等待平台审核与数据清理
提交申请后,“2号人事部”客服团队会在1-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审核时间可能因企业规模、数据量延长),审核通过后,系统将启动数据清理流程:
- 数据删除:企业所有员工信息、考勤记录、薪资数据、合同档案等将被永久删除(若需备份,需在审核通过前完成)。
- 账号停用:所有员工登录权限将被立即失效,无法再访问系统。
数据备份:注销前必做步骤
重要提醒:一旦审核通过并启动注销,企业数据将无法恢复,务必在提交注销申请前完成数据备份,操作步骤如下:
登录“2号人事部”网页端,进入“数据管理”模块(路径:企业中心→数据备份与导出)。
选择导出范围:
- 全量数据:包含员工基础信息、组织架构、考勤、薪资、绩效等所有数据(推荐Excel格式,便于后续导入其他系统)。
- 自定义数据:仅导出指定模块(如仅员工信息和合同)。
执行导出:点击“立即导出”,系统将生成压缩包(支持分批次导出,大型企业可能需等待数小时)。
保存数据:将导出的压缩包下载至本地电脑或企业云盘,建议保留至少3年以上(满足劳动法规定的档案保存要求)。
注销后注意事项
员工通知
注销后,需及时通过企业内部邮件或公告告知员工,说明“2号人事部”停用时间及后续考勤、薪资查询方式(如切换至新系统或线下流程)。
关联系统关闭
若“2号人事部”与钉钉、企业微信等第三方系统打通,需在对应平台关闭授权(如钉钉后台:应用管理→找到“2号人事部”→停用应用),避免数据残留。
账务处理
若企业已购买付费服务,需确认剩余费用是否可退款(根据“2号人事部”退款政策,未使用的服务天数可能按比例退款,需联系客服申请)。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式
问题 | 解决方式 |
---|---|
忘记超级管理员密码 | 通过“忘记密码”功能(手机号验证)重置,或联系客服提供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协助找回。 |
注销申请被驳回 | 检查是否未完成数据备份、存在未结算费用(如薪资未发放),或企业信息不完整(如营业执照过期)。 |
相关问答FAQs
Q1:注销“2号人事部”后,员工的历史考勤和薪资数据还能查到吗?
A:无法查到,一旦注销流程完成,企业所有数据将被永久删除,包括历史考勤记录、薪资报表等,务必在注销前通过“数据导出”功能备份核心数据,并建议将重要档案打印纸质版或存储至企业内部系统,以满足劳动监察或审计需求。
Q2:企业更换了HR系统,如何确保“2号人事部”的数据能无缝迁移到新系统?
A:需分两步操作:① 在“2号人事部”中导出结构化数据(如Excel表格),确保字段名称与新系统一致(例如员工编号、姓名、入职日期等);② 若新系统支持数据导入,可直接将导出的Excel文件上传;若不支持,可通过第三方工具(如数据迁移服务)进行格式转换,建议提前联系新系统供应商确认数据兼容性,避免迁移后出现数据缺失或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