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裁决生效后,若劳动者因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如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导致失业,符合失业保险申领条件的,可按规定办理失业保险金及相关待遇,以下是详细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及注意事项:
确认失业保险申领条件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及各地规定,申领失业保险金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
- 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仲裁裁决确认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保被迫离职等情形通常符合此条件);
- 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若仲裁涉及用人单位未缴纳失业保险费导致无法申领,可向社保部门申请由用人单位赔偿失业保险待遇损失。
办理流程及材料准备
(一)仲裁后材料整理
- 仲裁裁决书:需为生效文书(可要求仲裁委出具《仲裁裁决书送达证明》),明确记载劳动关系解除原因(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未依法缴纳社保”等关键内容)。
- 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劳动合同、离职证明、工资流水等(若仲裁中已提交,可携带复印件加盖公章)。
(二)失业登记与社保转移
-
办理失业登记:
- 携带身份证、仲裁裁决书、原用人单位出具的离职证明(或仲裁裁决中确认的离职日期)到户籍地或居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创业证》(原《失业证》)。
- 注意事项:登记后需在60日内申领失业保险金,逾期可能影响待遇。
-
社保账户处理:
若仲裁期间用人单位未暂停社保缴纳,需确认离职后社保账户状态,确保失业保险关系可正常转出。
(三)失业保险金申领
-
线上申领(推荐):
- 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当地人社APP(如“掌上12333”)或支付宝/微信“市民中心”提交申请,上传仲裁裁决书、身份证、《就业创业证》等材料。
- 社保部门审核通过后,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至指定银行卡。
-
线下申领:
- 前参保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窗口提交材料,填写《失业保险金申领表》。
- 经办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符合条件的次月起发放待遇。
(四)待遇发放标准
失业保险金标准通常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左右(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发放期限累计不超过24个月,除失业保险金外,还可享受以下待遇:
- 基本医疗保险:失业期间由失业保险基金缴纳医保费,个人无需缴费;
- 职业培训补贴:免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
- 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失业期间死亡的,家属可申领。
(五)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的赔偿处理
若用人单位未缴纳失业保险费导致劳动者无法申领,可凭仲裁裁决书向社保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赔偿以下损失:
- 失业保险金(按当地标准计算);
- 医疗补助金(通常为失业保险金的50%);
- 职业培训补贴等。
办理流程及材料清单(表格)
办理阶段 | 所需材料 | 办理地点/渠道 | 注意事项 |
---|---|---|---|
仲裁材料准备 | 生效的《仲裁裁决书》及送达证明 身份证复印件 劳动关系证明材料 |
仲裁委档案室 | 确保裁决书明确“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事实 |
失业登记 | 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仲裁裁决书 近期免冠照片 |
户籍地/居住地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 登记后需在60日内申领失业保险金 |
失业保险金申领 | 《就业创业证》 身份证 银行卡(需开通短信通知) 仲裁裁决书 |
线上:人社APP/国家平台 线下:社保经办机构 |
线上审核周期更短,需确保银行卡状态正常 |
用人单位未参保赔偿 | 仲裁裁决书 失业保险金申领被拒证明(由社保部门出具) |
社保稽核部门或劳动监察大队 | 需在仲裁裁决生效后2年内主张权利 |
注意事项
- 仲裁与申领的衔接:若仲裁涉及“恢复劳动关系”或“支付经济补偿金”,需确认裁决是否影响失业状态认定,建议提前向社保机构咨询。
- 异地就业问题:若在异地参保,需办理失业保险关系转移,可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申请,转移后在新参保地申领。
- 诚信义务:申领时需承诺“正在积极求职”,若期间无正当理由拒绝工作安排,可能停发待遇并追回已发金额。
相关问答FAQs
Q1:仲裁裁决书未明确“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是否影响失业保险金申领?
A:若裁决书内容(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客观上符合《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情形,社保部门应予以认可,若存在争议,可提供仲裁庭审笔录、调解记录等辅助材料,或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认定。
Q2:仲裁后用人单位拒不履行裁决,导致无法办理离职手续,如何申领失业保险?
A:可凭生效的仲裁裁决书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用人单位出具离职证明,若用人单位拒不履行,可由劳动监察部门出具《责令改正通知书》作为离职证明的替代材料,用于办理失业登记和保险申领,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裁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