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社事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就业、社保、人才、劳动关系等核心领域,通过政策创新、服务优化、科技赋能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具活力的人社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人社事业发展首先要稳就业、促就业,需从“扩容”与“提质”双向发力:强化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围绕“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吸纳就业主力军,通过减税降费、创业担保贷款、场地支持等政策工具,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聚焦重点群体实施精准帮扶,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开展“百日千万”“春风行动”等专项招聘活动,推出“就业见习”“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套餐式服务,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大力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政策,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就业模式向多元化、灵活化转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民生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需以“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目标,推进社保制度提质增效,一是扩大参保覆盖面,聚焦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优化参保流程,推行“线上参保”“跨省通办”,解决“断保、漏保”问题;二是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增强基金共济能力;三是健全待遇调整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挂钩的社保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等按时足额发放,兜住民生底线;四是推动社保数字化转型,推广“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实现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政务服务等多场景“一卡通用”,让群众享受更加便捷的社保服务。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创新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生态,一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需求,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绿卡”“一站式服务”等政策,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推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四唯”倾向(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畅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劳动关系是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需以“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为原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一是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广电子劳动合同,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二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开展“春暖行动”“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整治”等行动,严厉查处欠薪、违法用工等行为,畅通“12333”维权渠道,实现“投诉有门、维权便捷”;三是深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改革,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建立“预防、调解、仲裁、诉讼”多元化解机制,提高争议处理效率,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建共享、和谐发展。
推进人社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群众满意度
数字化是提升人社服务效能的关键抓手,需以“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为目标,打造智慧人社服务体系,一是加快人社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推动社保、就业、人才等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优化线上服务平台功能,升级“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就业在线”等平台,推出“掌上办”“秒批办”服务,实现参保登记、待遇申领、技能补贴等高频事项“全程网办”;三是推进线下服务网点智能化改造,在基层服务中心配备自助终端、远程视频终端等设备,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代办”“上门办”服务,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强化人社法治建设,保障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法治是人社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需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为路径,提升人社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是完善人社法律法规体系,修订《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配套法规,适应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等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加强人社普法宣传,开展“人社政策法规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提高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和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三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确保执法公平公正,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筑牢人社服务“最后一公里”
基层是人社服务的“神经末梢”,需以“强基固本、服务下沉”为重点,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站(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完善服务设施;二是提升基层队伍专业化水平,开展业务培训、技能比武等活动,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基层人社服务,形成多元共治的服务格局。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人社部门在权益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解答: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社部门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推动参保扩面,明确平台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的责任,支持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二是完善权益保障政策,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权益;三是优化服务方式,推广“线上参保缴费”“跨省转移接续”等服务,建立“一站式”维权渠道,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问题2: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解答:提升农民工就业竞争力,需实施“精准培训+就业服务”联动机制: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工就业意愿,联合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设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专业课程;二是推行“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培训后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就业岗位,实现“培训即上岗”;三是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农民工,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减轻培训负担;四是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开设“手机应用”“电商直播”等课程,帮助农民工适应数字化就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