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黑龙江,需立足其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定位,统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与制度创新,将冰天雪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振兴之路,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推进: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绿水青山
黑龙江拥有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是建设美丽黑龙江的首要任务。
一是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建立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核心,大兴安岭、完达山等生态保护区为支撑的“一核多廊”保护网络,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湿还草工程,重点保护黑土地、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7%以上,湿地保护率超50%。
二是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针对工业废气、冬季燃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升级版,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推广清洁取暖,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重点流域推行“河湖长制+检察长制”,加强跨境水环境保护;开展黑土地保护“田长制”试点,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30年黑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东北虎豹、东北鹤类、冷水鱼等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建设生态廊道,破解栖息地碎片化问题,在大兴安岭林区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红外相机等技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激活金山银山
立足资源禀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是升级现代农业,发挥“中华大粮仓”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造寒地水稻、高油大豆、杂粮杂豆等地理标志产品,建设全国绿色食品供给基地,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利用冰雪、森林、湿地、边境等特色资源,打造“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开发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镜泊湖火山地貌、大兴安岭森林康养、抚远东极极光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夏避暑、冬滑雪”四季旅游,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
三是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西部风电基地、东部光伏产业带建设大型能源项目,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推动林下经济升级,发展蓝莓、松子、黑木耳等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进“数智黑龙江”建设,利用大数据赋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家园
以人为核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群众共享生态建设成果。
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在城市更新中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哈尔滨、大庆等低碳试点城市,完善绿色交通、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社区绿化率,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二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韵”的生态美丽乡村,如伊春林海人家、五大连池生态村等典型。
三是加强边境地区生态建设,在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城市推进“生态护边”工程,加强森林、湿地保护,建设跨境生态合作示范区,实现生态保护与边疆稳定双赢。
创新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通过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建立森林、湿地、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推动下游地区对三江源湿地保护区的补偿,探索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让保护者受益。
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实施《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黑土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破坏环境行为“零容忍”,设立生态环境资源审判庭,推行“环保+司法”联动机制。
三是引导全民参与,开展“美丽黑龙江,我是行动者”主题活动,推动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成为社会风尚,鼓励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支持环保NGO发展,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生态治理格局。
加强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
一是深化省内区域协同,推动哈尔滨都市圈、东部煤电化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等区域错位发展,建立生态保护、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是推进跨境生态合作,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生态保护合作,共同防治跨境污染,建立联合监测和应急机制,打造东北亚生态合作示范区。
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推进计划(示例)
领域 | 重点任务 | 阶段目标(2025年) |
---|---|---|
生态保护 |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湿、黑土地治理 | 森林覆盖率47%,湿地保护率50%,黑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 |
绿色产业 | 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清洁能源 | 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清洁能源装机占比35% |
环境治理 | 空气质量改善、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 |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 |
城乡建设 | 海绵城市、美丽乡村、边境生态建设 |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 |
相关问答FAQs
Q1:黑龙江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A1:黑龙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保护—开发—再保护”的循环模式实现平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低环境负荷产业,如利用冰雪资源打造冰雪经济,通过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变现,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良性循环。
Q2:黑土地保护对美丽黑龙江建设有何特殊意义??
A2: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拥有全国最集中的黑土区,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黑土地退化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功能减弱,进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平衡,通过实施“田长制”、推广保护性耕作、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既能保障“中国饭碗”,又能维护湿地、森林生态系统联动,是美丽黑龙江建设的根基工程,对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