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拓网

分级加载级差怎么确定?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

分级加载是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领域中确定地基或结构承载能力的重要试验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逐级增加荷载,观测地基或结构的变形与稳定性,从而确定其极限承载力和允许承载力,级差的确定是分级加载试验设计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验效率以及安全性,级差选择过大,可能导致错过关键变形阶段或破坏征兆,无法准确获取极限承载力;级差选择过小,则会延长试验时间,增加试验成本,甚至可能因累积沉降对试验对象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科学合理地确定级差,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级差确定的核心原则

分级加载级差的确定,首先应遵循“安全可靠、数据详实、经济高效”的核心原则,安全可靠是指级差的选择必须确保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地基或结构不会因荷载增长过快而突然发生破坏,保障试验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数据详实是指级差应能提供足够多的荷载等级和对应的变形数据,以便能够准确绘制荷载-沉降曲线(P-S曲线),识别出比例界限荷载、极限荷载等关键特征点,经济高效是指在满足试验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加载级数,缩短试验周期,降低试验成本。

影响级差选择的主要因素

级差的选择并非单一参数决定,而是需要综合考量试验对象的特性、地质条件、加载设备能力以及试验目的等多种因素。

  1. 地基土的类型与特性:这是影响级差选择的首要因素,对于坚硬密实、压缩性低的地基土,如碎石土、砂土、老粘性土等,其变形模量较高,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较小,破坏前兆相对不明显,因此级差可适当增大,以加快试验进程,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5%-25%作为级差,而对于软弱粘性土、淤泥质土等高压缩性土,其变形模量低,沉降发展快,破坏前兆(如沉降骤增、土体挤出等)较为显著,级差应较小,以便密切监测变形发展,及时发现破坏迹象,级差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5%-15%选取。

  2. 基础的类型与尺寸: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基础,其荷载传递方式和变形特性存在差异,对于浅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荷载影响深度相对较浅,变形发展较快,级差不宜过大,而对于深基础(如桩基、沉井),荷载通过桩身或井壁向深层土体传递,变形发展相对缓慢,且与桩周土的摩阻力和端阻力密切相关,级差可适当放宽,但需结合桩的类型(摩擦桩、端承桩)进行调整,基础尺寸较大时,影响深度更深,土体变形更趋于整体性,级差可考虑比小尺寸基础稍大。

  3. 预估极限承载力:级差的绝对值与预估极限承载力的大小直接相关,级差可以表示为预估极限承载力的一定百分比,预估极限承载力可通过经验公式、室内土工试验(如三轴剪切试验、固结试验)或原位测试(如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方法初步确定,预估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级差选择的合理性,因此尽可能提高预估承载力精度至关重要。

  4. 加载设备的精度与控制能力:加载设备(如千斤顶、油泵、反力装置)的最大加载能力、加载精度和稳压能力是限制级差选择的技术因素,若设备精度不高,过小的级差可能导致荷载控制困难,反而影响数据质量,反力装置必须能提供足够且稳定的反力,以满足最大加载级的需求。

  5. 试验目的与精度要求:如果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精确确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基床系数等参数,需要获取更密集的变形数据,则级差应较小,若试验仅是初步评估地基承载力,对精度要求相对较低,则可适当增大级差以提高效率,对于重要的建筑物或复杂地质条件,通常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加载,级差应更小。

级差确定的方法与步骤

在实际工程中,分级加载级差的确定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 收集资料与初步勘察:详细收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础设计图纸、上部结构荷载等资料,了解地基土的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等信息,为预估极限承载力提供依据。

  2. 预估极限承载力(Pu):根据收集的资料,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预估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对于浅基础,可采用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汉森公式等;对于桩基,可采用静力学公式或经验参数法,预估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3. 确定初始加载级差:根据地基土类型和预估极限承载力,参考行业规范(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4等)建议的范围,初步确定级差比例,对于一般粘性土和粉土,初始级差可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0%-20%;对于软土,取5%-10%;对于砂土、碎石土,取15%-25%。

  4. 考虑加载等级的划分:分级加载的第一级荷载(包括设备重量)宜接近试坑底面以上的土重,或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5~1/8,其目的是使地基预先压实,消除松软现象,之后,按确定的级差逐级加载,每一级荷载施加后,应待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施加下一级荷载。“相对稳定”的标准通常为:对砂土和碎石土,连续2h内,每小时的沉降量不大于0.1mm;对粘性土,连续2h内,每小时的沉降量不大于0.05mm,或连续4h内,每小时的沉降量不大于0.1mm。

  5. 调整级差以适应变形发展:在试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荷载-沉降曲线的形态,当P-S曲线出现明显的陡降段,或沉降量急剧增大时,表明地基可能已接近或达到破坏状态,此时应立即停止加载,或减小级差进行更细致的加载,以准确捕捉极限荷载,如果在某级荷载下,沉降增量超过前一级荷载下沉降增量的2倍,且经24h仍未能达到稳定标准,即可认为此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不同地基土类型和预估极限承载力下的级差选择建议,可参考下表:

地基土类型 预估极限承载力Pu (kPa) 建议级差比例(占Pu) 每级荷载增量示例 (kPa)
软弱粘性土、淤泥质土 < 100 5% - 10% 5 - 10
一般粘性土、粉土 100 - 300 10% - 15% 10 - 45
密实粘性土、粉土 300 - 500 15% - 20% 45 - 100
砂土、碎石土 > 500 15% - 25% 75 - 125

注:上表为参考值,实际工程中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特殊情况下的级差调整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级差的选择需要灵活调整,对于不排水条件下的饱和粘性土,由于其孔隙水压力消散缓慢,变形发展滞后,加载后需要更长的固结时间才能达到稳定,此时级差不宜过大,且需严格控制加载间隔时间,对于存在软弱下卧层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基,应加密加载级数,特别是在接近预估的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时,以准确反映软弱层的变形特性。

分级加载级差的确定是一个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动态调整的过程,它要求试验人员充分理解工程地质条件、基础特性以及试验目的,在遵循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凭借经验对级差进行合理选择和适时调整,从而确保试验能够安全、高效、准确地获取地基或结构的承载能力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在进行静载荷试验时,如果第一级荷载就出现较大沉降,是否应该继续按原定级差加载?

解答: 不建议继续按原定级差加载,第一级荷载(包括设备重量)主要目的是使地基预压密实,若此时就出现较大沉降,表明地基土可能非常软弱,或存在局部软弱下卧层、坑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应立即停止加载,分析沉降过大的原因,若确认是地基土软弱所致,应适当减小后续级差,并密切监测沉降速率,必要时可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或等沉降速率法进行加载,以确保试验安全并准确获取地基的变形和承载特性,盲目按原定级差加载可能导致地基迅速破坏,使试验失败。

问题2:如何根据P-S曲线的形态判断级差选择是否合理?

解答: P-S曲线是判断级差选择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如果级差选择过大,可能会导致P-S曲线在比例界限荷载(直线段的终点)之后出现明显的跳跃或陡降,无法准确捕捉曲线的曲率变化点和极限荷载点,使得关键变形阶段的数据缺失,反之,如果级差选择过小,P-S曲线会显得过于平缓,数据点过于密集,虽然能详细反映变形过程,但会增加试验工作量,且对曲线的整体形态提升有限,合理的级差应使得P-S曲线,尤其是直线段和曲线过渡段,有足够的数据点来清晰地反映荷载与沉降的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的起始点以及最终的破坏特征,在比例界限荷载之前,级差可稍大;接近比例界限荷载和极限荷载时,级差应逐渐减小,以加密关键区域的数据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m4g6@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owang.com/portal/2323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