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拓网

春节后员工返岗积极性低,有哪些有效激励措施能快速提升?

春节假期结束后,许多员工容易出现“节后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返岗产生抵触情绪等,管理者若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不仅能帮助团队快速收心,还能为新的一年工作开好局,以下从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人文关怀四个维度,结合具体方法阐述如何让员工春节后主动、热情地投入工作。

营造“温暖回归”的返岗氛围,降低心理抵触感

春节的核心情感是“团圆”与“希望”,返岗氛围的打造应延续这份温暖,让员工从“假期模式”平稳过渡到“工作模式”。
物理环境的布置能直观传递关怀,可在公司入口、工位等区域布置春节元素,如悬挂红灯笼、张贴春联、摆放福字盆栽,甚至设置“新年愿望墙”,让员工写下对新年的期许,有条件的企业可准备“返岗暖心包”,内含定制的笔记本、励志书签、企业周边小礼品,或是一份象征“开工大吉”的零食礼包(如糖果、坚果),让员工感受到“回家”般的亲切。
仪式感活动能快速凝聚团队,在返岗第一天举办“开门红”仪式,由管理层带领员工敲响新年铜锣、共同切开象征“步步高升”的开工蛋糕,或组织简短的“新年茶话会”,让员工分享假期趣事,既缓解了返岗焦虑,又增强了团队归属感。
沟通方式需避免“施压式”催促,管理者可通过一对一或团队会议,先倾听员工假期的收获与感悟,再自然过渡到工作安排,避免一上来就强调“KPI”“进度表”,用“欢迎回来,我们一起加油”代替“赶紧进入状态”,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从而主动调整心态。

设计“短期激励+长期目标”的双重驱动机制

春节后的短期激励能快速点燃员工热情,而长期目标则能持续激发动力,二者需结合使用。
短期激励需注重“即时性”与“趣味性”,设立“开工首周冲刺奖”,对前三天全勤、任务完成度高的员工给予小额现金奖励、额外休息日或“下午茶自由券”;开展“新年创意打卡”活动,员工完成“整理工位、制定新年计划、帮助同事”等任务即可集章,兑换电影票、购物卡等礼品,引入“团队PK机制”,以部门或小组为单位,设定“周任务完成率”“创新提案数”等PK指标,获胜团队可获得团队建设基金,既促进竞争,又强化协作。
长期目标需与员工个人成长绑定,在返岗后一周内,管理者应与员工进行“一对一新年目标对齐”,结合企业年度规划,共同制定包含“技能提升”“项目参与”“业绩突破”等维度的个人目标,并明确阶段性奖励,若员工年内考取专业证书,企业可报销考试费用并给予一次性奖金;若主导项目超额完成,可优先获得晋升或培训机会,让员工看到“努力有回报”,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通过“目标可视化+过程轻量化”降低工作压力

节后员工容易因任务堆积产生畏难情绪,管理者需通过目标拆解和流程优化,让工作“看起来可达成,做起来不费力”。
目标可视化能增强方向感,可将企业年度目标拆解为季度、月度、周度三级目标,用甘特图或看板工具展示在办公区,让员工清晰看到“自己做什么、团队做什么、企业走向哪里”,某互联网公司可将“年度用户增长100万”拆解为“Q1完成产品迭代,Q2上线新功能,Q3-Q4推广获客”,每个阶段再分配到具体部门和个人,让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是整体拼图的重要一环。
过程轻量化能减少执行阻力,节后初期可适当降低工作强度,优先安排“低门槛、高反馈”的任务,如整理年度工作总结、参与头脑风暴、优化现有流程等,让员工在“小成功”中积累信心,简化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会议,为员工留出专注执行的时间,某制造企业在返岗第一周仅安排“设备检修计划”“安全培训”等基础工作,避免直接投入高强度生产,帮助员工逐步适应节奏。

聚焦“人文关怀+成长赋能”,激活内在动力

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源于物质激励,更源于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对自身成长的期待。
人文关怀需关注细节需求,针对异地员工,可协助解决返岗交通问题,提供“节后通勤补贴”;针对有孩子的员工,可协调临时托管服务或弹性工作时间;在食堂推出“新年健康餐”,搭配营养均衡的菜品,让员工感受到“被照顾”,管理者需主动关注员工情绪状态,对明显低落的员工及时沟通,必要时提供心理疏导,避免负面情绪蔓延。
成长赋能需搭建发展平台,返岗后可组织“新年技能提升计划”,邀请内部专家或外部讲师开展行业趋势、专业技能等培训,帮助员工更新知识储备;设立“创新孵化基金”,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新项目,对优秀提案给予资源支持;推行“导师制”,由资深员工带教新人,既促进知识传承,又增强新老员工的互动,让员工看到“与企业共成长”的可能性,从而主动投入工作。

相关问答FAQs

Q1:员工节后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想着假期,怎么办?
A:可通过“任务切换法”帮助员工收心:一是将复杂任务拆解为15-30分钟可完成的小模块,用“番茄工作法”提升专注度;二是每天上午安排“轻量级任务”(如回复邮件、整理资料),下午逐步过渡到核心工作,避免因任务过重产生抵触;三是管理者带头分享“假期后的工作小目标”,用积极态度感染员工,同时允许员工在午休时间适当放松(如听音乐、散步),张弛有度才能更快进入状态。

Q2:如何避免春节后的激励措施变成“形式主义”,真正调动员工积极性?
A:需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公平公开”,激励规则和结果需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打击员工积极性;二是“差异化”,根据员工需求设计奖励,例如年轻员工更倾向现金或培训机会,已婚员工可能更看重家庭福利,可通过问卷调研收集偏好;三是“持续性”,激励不是一次性活动,需结合月度、季度目标定期开展,例如每月评选“进步之星”,每季度开展“技能比武”,让员工始终保持“被关注、被认可”的状态,才能真正激发长期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m4g6@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owang.com/portal/2324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