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岗前培训是提升新兵综合素质、确保其快速适应部队生活和遂行任务的关键环节,需要从组织领导、内容设计、方法创新、考核评估、人文关怀等多维度系统推进,确保培训质量落地见效。
在组织领导层面,需构建“党委统管、主官主责、部门协同”的培训责任体系,旅团级单位应成立由党委牵头的人力资源、训练、保障等部门参与的岗前培训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培训方案和阶段性实施计划,明确“训什么、谁来训、怎么训、如何评”的问题,基层连队作为具体实施单元,需选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骨干担任教练员,建立“干部示范、班长主训、老兵帮带”的三级培训骨干网络,确保培训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教,要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每周召开培训协调会,分析训练进度、解决矛盾问题,每月组织讲评通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设计上,需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的原则,构建“思想铸魂、技能强能、作风砺形、安全筑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思想教育模块突出政治引领,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军人职责使命、光荣传统教育贯穿培训全程,通过专题授课、红色教育基地见学、老兵故事分享等形式,筑牢新兵“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技能训练模块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按照“先理论后实操、先分项后综合”的步骤,设置队列训练、基础体能、轻武器操作、战术基础、战场救护、通信联络等基础课目,并结合兵种专业特点融入专业入门训练,如步兵强化班排攻防协同,通信兵学习基础装备操作,保障兵掌握应急抢修技能,作风养成模块以《内务条令》《纪律条令》为遵循,从一日生活制度、言行举止、礼节礼貌等细节抓起,通过日常点滴培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安全防护模块则强调训练安全、保密安全、网络安全等常识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提升新兵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培训方法需打破“你讲我听、你做我看”的传统模式,向“精准化、实战化、智能化”转型,一是精准施训,通过入营考核摸清新兵体能、技能、心理底数,建立个人训练档案,区分层次制定“一人一策”训练计划,对基础薄弱者开“小灶”强化,对表现突出者加压“淬火”,二是实战化训练,构设近似战场的环境,在野外驻训地设置实战化训练场,模拟复杂电磁环境、恶劣天气条件,开展“红蓝对抗”“战术小比武”“极限体能挑战”等课目,让新兵在“硝烟味”中锤炼血性胆气,三是运用科技手段,依托VR模拟训练系统、智能体能监测设备、战术指挥平台等信息化载体,开展模拟射击、战术沙盘推演、战场环境适应等训练,提升训练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四是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优秀士兵上讲台”“老兵带新兵”结对活动,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帮,让新兵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技能、融入集体。
考核评估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抓手,需建立“全程化、多维度、刚性化”的考评机制,全程化考核即实行“日记录、周测试、月考核”,每日训练结束后由教练员填写训练日志,记录新兵表现和存在问题;每周组织小规模测试,及时查漏补缺;每月进行综合考核,检验阶段训练成效,多维度考评涵盖思想、技能、作风、安全四个方面,思想素质通过理论考试、谈心谈话评估;技能水平按照《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进行量化评分;作风养成依据日常量化管理规定进行加减分;安全意识通过安全知识测试和行为观察判定,刚性化运用考核结果,将考核成绩与新兵分配、选改士官、评功评奖挂钩,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补训补考,直至达标,形成“训练有考核、考核有结果、结果有运用”的闭环管理。
人文关怀是激发新兵训练热情的重要保障,需注重“严管厚爱结合、教育引导并重”,严格落实部队条令条例,从内务设置、队列纪律、作风养成等从严要求,培养令行禁止的纪律意识;关注新兵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建立“干部骨干谈心日”制度,及时掌握新兵入营后的适应情况、家庭困难、思想困惑,通过心理疏导、困难帮扶、家庭联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组织观看红色影片、开展体育比赛、举办文艺晚会等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的军营氛围,让新兵在严格训练中感受组织温暖,在集体生活中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还需加强培训保障力度,在师资上选派优秀干部、士官担任教练员,邀请驻地英雄模范、军事专家进行专题辅导;在物资上配齐训练器材、教材讲义、防护装具,确保训练有场地、有器材、有教材;在时间上科学制定训练计划,保证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8小时,避免随意挤占、挪用训练时间,确保培训按计划有序推进。
相关问答FAQs
Q1: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新兵,岗前培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A1:针对文化程度差异,需在统一大纲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对高中及以上学历新兵,可适当增加理论授课深度,利用多媒体、模拟仿真等现代化手段提升教学效率,鼓励其通过自学掌握拓展内容;对初中及以下学历新兵,则侧重直观教学,多用示范演示、手把手帮带,简化理论讲解,强化动作模仿和反复练习,确保其理解要领、掌握技能,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由文化程度高的老兵与新兵结对,利用业余时间帮教文化知识和训练技巧,并通过阶段考核动态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所有新兵达到训练标准。
Q2:如何避免岗前培训与实战需求脱节,确保培训内容贴近未来战场?
A2:避免培训与实战脱节,需坚持“从战场需求出发、向打仗聚焦”,一是邀请作战部队一线骨干参与培训内容制定,将近期任务特点、战场环境变化、新型装备操作等实战需求融入课程;二是定期组织教练员到作战部队代职学习,了解最新战术思想和训练方法,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三是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邀请参过战的老兵、任务部队指挥员分享实战经验,组织新兵到驻训场、模拟战场环境进行实兵演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锤炼战术协同、应急应变和综合保障能力;四是建立培训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际形势、军事任务变化及时优化课程,确保培训始终与战场需求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