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同的备案是确保集体合同合法有效、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程序,也是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规定》等法律法规,集体合同签订后需履行备案手续,具体流程和要求如下:
集体合同备案的主体与依据
集体合同备案由用人单位一方与职工一方协商代表签订后,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负责受理,备案的目的是审查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签订程序是否合法,根据《集体合同规定》第四十二条,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自双方首席代表签字之日起10日内,由用人单位将集体合同文本一式三份报送人社部门备案。
集体合同备案的具体流程
(一)准备备案材料
用人单位在备案前需准备以下材料:
- 集体合同备案申请表:需填写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合同签订时间、协商代表情况等,并由用人单位盖章和首席代表签字。
- 集体合同文本:需提供正式文本一式三份,文本内容应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合同期限、变更解除程序等必备条款。
- 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大会通过集体合同的决议:证明合同履行了民主程序,需有参会人数、表决结果及参会人员签字。
- 协商代表授权委托书:明确职工方协商代表的产生方式及授权范围,需附职工方协商代表名单及身份证明。
- 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用于证明主体资格。
- 人社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如涉及特殊工时、劳务派遣等,需提供相关审批文件或说明。
(二)提交备案申请
用人单位可采取线上或线下方式提交材料:
- 线下提交:携带上述材料至用人单位注册地或经营地的人社部门办事窗口,由工作人员当场审核材料完整性。
- 线上提交:部分地区已开通“互联网+人社”服务平台,用人单位可通过政务网或人社部门官网在线上传材料电子版,具体流程以当地规定为准。
(三)人社部门审查
人社部门收到材料后,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重点核查以下内容:
- 主体合法性:签订双方是否具备法定资格(用人单位依法注册成立,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职工民主产生)。
- 程序合法性:是否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协商过程是否平等自愿,合法性**:合同条款是否低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劳动标准(如最低工资、工作时间等),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 形式规范性:合同文本是否完整、条款是否明确,双方首席代表签字是否真实。
(四)备案结果处理
- 备案通过:审查合格的,人社部门出具《集体合同备案回执》,并在回执上注明备案编号及日期,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生效时间可早于备案时间。
- 备案不予通过:审查发现问题的,人社部门出具《集体合同审查意见书》,列明修改意见,用人单位需在15日内对合同内容进行调整,重新提交备案,逾期未修改或修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合同不生效。
集体合同备案的法律效力与后续管理
(一)备案的法律效力
- 合同生效要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四条,集体合同报送备案后,若人社部门未提出异议,合同即生效;对异议内容经修改后备案的,自修改后备案之日起生效。
- 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约束力:生效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全体劳动者具有约束力,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
- 公开与公示:用人单位应在合同生效后10日内,将集体合同文本向全体职工公示,可通过公告栏、内部网站、职工大会等方式公开。
(二)备案后的变更、续订与终止
- 变更:集体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需变更,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并参照原备案流程提交人社部门备案。
- 续订:集体合同期满前30日内,双方应协商续订新合同,续订合同需重新履行备案手续。
- 终止:集体合同因期满、用人单位破产、解散等原因终止的,无需另行备案,但用人单位应书面告知人社部门及全体职工。
备案中的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 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如未提供职工大会决议、协商代表授权委托书等,会导致备案退回,用人单位应提前与当地人社部门沟通,明确材料清单。
- 与法律法规冲突:如约定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等,需及时修改,否则合同无效。
- 逾期未备案的法律责任:根据《集体合同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备案的,由人社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集体合同备案是否需要职工方协商代表亲自提交材料?
解答:不需要,集体合同备案由用人单位一方负责提交材料,职工方协商代表无需亲自到场,但提交的材料中需附有职工方协商代表的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明,以证明其签订合同的合法性。
问题2:人社部门审查集体合同时,是否会对合同条款的合理性进行审查?
解答:人社部门主要审查合同的合法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保障劳动者最低权益),而非合理性,即重点审查合同内容是否低于国家或地方劳动标准,是否违反强制性规定,对于合同中约定的具体薪酬数额、福利待遇等合理性问题,在不违法的前提下,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双方自主协商确定,人社部门不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