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拓网

镇江百千万工程普通人怎么参与报名条件是什么

镇江“百千万工程”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百个项目引领、千家企业转型、万千人才集聚”的路径,激发城市内生动力,普通市民、企业、人才等不同主体均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工程中,共同为镇江发展贡献力量,以下从不同主体角度出发,详细说明参与方式及具体路径。

作为市民:立足岗位,积极参与基层实践

市民是“百千万工程”的参与者、受益者,可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融入工程推进。
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微改造”“微更新”项目,如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公共空间美化、邻里互助服务等,镇江市正推进“幸福家园”建设,市民可通过社区议事会提出建议,或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文明创建、垃圾分类、矛盾调解等工作,助力基层治理精细化。
消费支持与口碑传播:优先选择本地“百企转型”中涌现的新产品、新服务,如购买本地企业生产的智能制造产品、体验文旅融合项目,通过消费行为支持企业转型,利用社交媒体分享镇江城市变化、推荐本土品牌,提升城市美誉度。
技能提升与就业适配:针对“千家企业转型”带来的岗位需求,市民可通过职业培训学校、在线学习平台等途径,提升数字技能、服务技能等,适应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产业)的就业要求,实现个人发展与工程推进的协同。

作为企业:聚焦转型,主动融入发展大局

企业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主体,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等方式深度参与。
投身项目建设,引领产业升级:围绕镇江市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积极参与“百个项目引领”,申报省级、市级重大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可投入研发资金,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灯塔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服务业企业可探索“文旅+科技”“健康+养老”等融合模式,培育新业态。
加强校企合作,集聚创新资源: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本地高校共建研发中心、实习基地,参与“万千人才集聚”工程,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入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共享资源、抱团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共同富裕:在企业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与“万企联万村”行动,通过产业帮扶、公益捐赠等方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作为人才:发挥专长,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人才是“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支撑,可通过就业创业、智力服务等方式为镇江注入活力。
选择镇江就业,扎根城市发展:关注镇江市“人才新政”,如“金山英才计划”等,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购房补贴、创业扶持、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选择本地重点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将个人专业与镇江产业需求结合,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在文旅行业从事创意设计等。
开展创新创业,激活市场主体:利用镇江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携带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创业,围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方向,开发APP、小程序或环保产品,参与“百个项目”孵化;或通过“返乡创业”“大学生创业”等政策支持,在农村或社区开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等项目,带动群众增收。
提供智力服务,贡献专业智慧:以兼职顾问、短期授课、项目合作等形式,为本地企业、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战略咨询等服务,高校教授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退休专家可参与“银龄人才”计划,为中小企业发展传经送宝。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参与生态,形成工作合力

“百千万工程”的推进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可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降低参与门槛。

  • 政府层面:定期举办“百千万工程”对接会、项目路演会,发布需求清单(如企业技术难题、社区服务项目),畅通信息对接渠道;简化审批流程,对参与工程的项目给予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倾斜。
  • 社会层面: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公益组织发挥桥梁作用,组织会员单位参与工程;媒体加强宣传报道,普及参与方式和典型案例,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氛围。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市民没有专业技能,如何参与“百千万工程”?
A1:无需专业技能,市民可通过多种基础方式参与:一是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参与环境清洁、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二是支持本地消费,购买“镇江制造”产品或体验文旅项目,间接助力企业转型;三是关注城市动态,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社区意见箱等渠道,为城市规划、民生改善建言献策,每个市民的“微行动”都是工程推进的重要力量。

Q2: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如何对接“百千万工程”中的项目机会?
A2:中小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对接资源:一是关注镇江市发改委、工信局等部门官网发布的“百千万工程”项目申报指南,结合自身优势参与产业链配套项目;二是加入本地产业联盟(如镇江智能制造产业联盟、软件行业协会),通过联盟平台获取合作信息;三是主动联系园区管委会,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四是参与政府组织的“政银企对接会”,解决融资难题,加快项目落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m4g6@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owang.com/portal/2494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