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联系特定人员是招聘、员工关系维护、内部沟通等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需结合联系目的、对象特点及场景选择合适方式,确保信息传递高效且尊重对方感受,以下从联系前的准备、常用联系渠道及适用场景、沟通技巧、注意事项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联系前的准备工作
在主动联系特定人员前,hr需做好充分准备,避免沟通盲目或低效。
明确联系目的与核心信息
需清晰沟通意图,如招聘面试、员工关怀、信息核实、项目邀约等,并梳理关键内容:若为招聘,需明确岗位名称、职责、薪资范围、面试时间地点;若为员工关怀,需提前了解对方近况(如是否处于孕期、家庭变故等),避免触及敏感话题。
收集并核实人员基础信息
通过内部系统、简历、同事推荐等渠道获取对方联系方式,确保电话、邮箱、企业微信等信息准确,若联系外部候选人,需确认其求职意向阶段(如刚投递简历或已进入终面),避免过度打扰。
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
避免在对方可能忙碌的时间联系,如工作日上午9点前(刚到岗处理事务)、午休12:00-13:30、下班前1小时或周末/节假日深夜,内部员工沟通可避开项目冲刺期,外部候选人可优先选择工作日10:00-11:30或15:00-16:30。
常用联系渠道及适用场景
不同渠道各有优势,需根据联系对象、紧急程度及目的灵活选择,具体如下表所示:
联系渠道 | 适用场景 | 注意事项 |
---|---|---|
电话沟通 | 紧急事务(如面试邀约确认、offer发放)、需要即时反馈的问题(如薪资谈判) | 提前规划通话脚本,语速适中,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需复述确认,通话后可发短信/邮件补充 |
邮件沟通 | 正式通知(如offer录用、岗位变动)、需留存记录的信息(背景调查授权、培训安排) | 主题明确(如“【XX公司】XX岗位面试邀约-XX先生/女士”),正文简洁,附件标注清晰,24小时内跟进 |
即时通讯工具 | 内部员工日常沟通(如项目协作、会议通知)、轻量级外部沟通(如简历初筛反馈) | 区分公私使用,避免发送无关表情包/链接,重要事务需同步电话/邮件确认 |
视频会议 | 远程面试、跨部门协作会议、异地员工面谈 | 提前测试设备网络,发送会议链接及议程,提前5分钟进入会议室 |
线下沟通 | 敏感话题(如绩效面谈、离职面谈)、重要仪式(如新员工入职欢迎、优秀员工表彰) | 选择私密空间,准备面谈提纲,注意肢体语言(如保持眼神交流、避免频繁看表) |
沟通技巧与注意事项
尊重对方,建立信任
首次联系外部候选人时,需介绍公司背景及自身身份,避免直接切入敏感问题;沟通内部员工时,以“同事”而非“管理者”姿态倾听,尤其在负面反馈(如绩效改进)时,先肯定对方贡献,再提出改进建议。
清晰表达,避免歧义
用简洁语言说明来意,避免专业术语堆砌,邀约面试时可直接说明:“您好,我是XX公司HR张三,看到您投递了XX岗位,想和您约15分钟电话沟通,确认下基本信息,您看今天下午3点方便吗?”
灵活应对,及时调整
若对方表示忙碌,可主动提出“您看什么时间方便,我再联系您”;若沟通中出现异议(如薪资不匹配),需耐心了解对方诉求,而非直接否定,可回应:“您的期望薪资我们已记录,会结合岗位范围进一步评估,24小时内给您答复。”
注重隐私与合规
不得随意泄露员工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病历),外部候选人信息仅用于招聘相关流程,背景调查需提前获得书面授权。
特殊情况处理
若联系对象多次未回复(如电话不接、邮件未读),需分析原因:可能是联系方式错误,或对方对沟通有顾虑,此时可尝试更换渠道(如电话未通改发邮件,或通过其前同事/朋友委婉询问),避免频繁催促导致反感,若涉及离职员工返聘、合作方邀约等长期未联系对象,可先发送简短问候(如“XX您好,我是XX公司HR张三,好久不见,最近可好?”),再逐步切入主题。
相关问答FAQs
Q1: 联系外部候选人时,对方不接电话或未回复邮件,该怎么办?
A: 首先确认联系方式是否正确(如简历电话是否为本人常用),若联系方式无误,可间隔24小时后更换渠道联系,例如电话未通后,发送一条简洁短信:“XX您好,我是XX公司HR张三,关于您投递的XX岗位,有重要信息想与您沟通,方便时回电或回复邮件,谢谢!” 若仍无回复,可暂时搁置,避免过度打扰,待对方有新的求职动作(如刷新简历)时再尝试接触。
Q2: 与内部员工沟通敏感话题(如绩效不达标)时,如何避免对方抵触情绪?
A: 需遵循“对事不对人”原则,提前准备具体案例和数据(如“近3个月项目交付延迟2次,客户满意度评分低于团队平均20分”),避免主观评价(如“你工作不努力”),沟通时选择私密环境,先倾听对方解释(如“你觉得自己近期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再结合公司制度提出改进目标和期限,最后给予支持(如“是否需要参加技能培训或调整工作资源?”),让对方感受到帮助而非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