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进行cost down(成本降低)是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需要从战略、策略、执行到管理等多个维度系统推进,结合数据分析、市场洞察和跨部门协同,实现成本优化与价值提升的平衡,以下从目标设定、策略方法、执行保障、风险控制及持续优化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明确cost down目标与范围
成本降低并非盲目追求低价,需基于企业战略和产品定位设定合理目标,通过成本结构分析识别关键成本驱动因素,例如原材料、物流、人工、管理费用等,明确各环节的降本潜力,区分“战略性成本”与“非战略性成本”:对核心竞争力的投入(如研发、关键原材料质量)需谨慎,而对非核心环节(如包装、低值易耗品)可重点优化,目标设定需遵循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间限制),6个月内将A原材料的采购成本降低8%,同时确保质量合格率不低于99%”。
多维度成本降低策略
供应商端优化:从源头控制成本
- 供应商寻源与谈判:扩大供应商寻源范围,引入本土化供应商或新兴市场资源,通过竞争性招标、多轮谈判压低价格,对标准化物料可邀请3-5家供应商参与竞价,利用“以量换价”策略,根据年度采购量争取阶梯折扣。
- 供应商整合与集中采购:梳理分散的采购需求,合并同类物料,通过集中采购提高议价能力,某制造企业将旗下5家工厂的螺丝采购统一归集,年采购量从100万件增至500万件,单价降低15%。
- 战略合作与长期协议:与核心供应商签订长期框架协议,锁定价格、供应量及质量标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通过联合研发(如新材料替代)、共享生产计划等方式降低供应链综合成本。
采购模式创新:提升效率与透明度
- 电子化采购平台:搭建或引入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电子招投标系统,减少人工干预,降低采购流程成本(如招标时间缩短30%),并通过平台比价实现价格透明化。
- JIT(准时制采购)与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对需求稳定的物料,推行JIT模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对关键物料,采用VMI模式,由供应商负责库存管理,降低企业仓储成本和缺货风险。
- 招标与竞价策略:根据物料特性选择招标方式:标准化物料采用公开招标,技术复杂物料采用邀请招标,小额采购采用反向竞价(如线上拍卖平台),动态获取市场最低价。
物料与设计优化:技术与成本双轮驱动
- 价值工程(VE)与价值分析(VA):联合研发、技术部门对产品设计进行分析,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简化结构、替代材料(如用工程塑料替代金属)、降低工艺难度等方式降低物料成本,某家电企业将产品外壳的ABS材料改为高抗冲聚苯乙烯,单台成本降低12元,且强度达标。
- 标准化与通用化:推动物料标准化,减少物料种类(如将100种螺丝简化为20种通用型号),降低采购、库存及管理成本。
- 替代物料开发:建立替代物料库,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国产材料、回收材料或新配方,例如用无铅焊锡替代传统含铅焊锡,既符合环保要求又降低成本。
流程与运营效率提升:消除内部浪费
- 采购流程优化:梳理采购全流程(需求提报、寻源、审批、下单、验收),简化冗余环节(如合并多级审批),通过数字化工具(如RPA机器人)自动化处理重复性工作,将采购周期从10天缩短至5天。
- 库存成本控制:通过安全库存模型、ABC分类管理(重点控制A类高价值物料)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呆滞料风险,对C类低值物料采用定量采购策略,减少库存管理精力投入。
- 物流与包装优化:整合运输资源,采用拼车、多式联运(如“海运+铁路”)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包装设计,减少包装材料用量(如用可循环周转箱替代纸箱),同时降低运输破损率。
执行保障:跨部门协同与绩效管理
成本降低需打破采购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 与研发部门协作:在产品设计阶段介入,推行“面向成本的设计(DTC)”,从源头控制物料选型和工艺成本。
- 与生产部门联动:实时掌握生产计划变化,调整采购节奏,避免紧急采购导致的高成本;收集生产端的物料损耗数据,推动供应商改进质量以降低废品率。
- 与财务部门协同:建立采购成本核算体系,将成本降低目标分解至各物料类别,定期分析成本差异(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定位问题根源。
需建立采购绩效KPI体系,将cost down目标纳入考核,
| 指标类型 | 具体指标 | 目标值 |
|----------------|------------------------------|--------------|
| 成本指标 | 采购成本降低率 | ≥8%/年 |
| 效率指标 | 采购周期缩短率 | ≥20%/年 |
| 质量指标 | 物料合格率 | ≥99.5% |
| 供应商指标 | 战略供应商占比 | ≥60% |
通过月度复盘、季度评估,及时调整策略,确保目标落地。
风险控制:避免“唯低价论”
成本降低需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避免因过度追求低价导致质量下降、供应链中断等问题:
- 供应商风险评估:对降价幅度较大的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评估其产能、质量体系、财务稳定性,确保可持续供货。
- 质量底线把控:在采购合同中明确质量标准、违约赔偿条款,关键物料到货后加强检验(如增加抽检频次),杜绝“价低质次”。
- 供应链韧性建设:避免单一供应商依赖,对关键物料培育备用供应商,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如监控原材料价格波动、地缘政治影响)。
持续优化:从“降本”到“价值创造”
成本降低是持续迭代的过程,需定期复盘策略有效性,并结合市场变化动态调整:
- 市场情报收集:建立原材料价格数据库,跟踪大宗商品(如钢材、塑料)价格走势,提前锁定低价合约;关注行业新技术、新材料,通过创新实现结构性降本。
- 供应商绩效改进: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QCDS:质量、成本、交付、服务),针对表现不佳的供应商推动改进,淘汰长期低效供应商,引入优质新资源。
- 内部能力建设:加强采购团队专业培训(如谈判技巧、成本分析、供应链管理),提升“总成本思维”,从单纯的价格谈判转向供应链总成本优化。
相关问答FAQs
Q1:采购在进行cost down时,如何平衡成本与质量的关系?
A:平衡成本与质量需建立“总成本思维”,而非单纯追求单价最低,明确关键物料的“质量红线”(如安全标准、性能参数),不可为降价牺牲核心质量;通过VA/VE分析优化设计,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物料成本;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明确质量责任和赔偿机制,同时通过联合质量改进(如供应商培训、工艺优化)降低长期质量成本,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将刹车片单价降低5%,但通过提高材料耐磨性使使用寿命延长10%,综合使用成本反而降低。
Q2:面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采购如何有效控制成本?
A:应对价格波动需采取“组合策略”:一是建立价格预警机制,通过行业数据库、市场报告监控价格走势,提前预判涨跌趋势;二是灵活运用采购工具,如与供应商签订长期锁价协议(锁定3-6个月价格)、设置价格浮动条款(与指数挂钩)、开展期货套期保值(适合大宗商品);三是优化库存策略,对价格看涨的物料适当增加安全库存,对看跌的物料采用“即用即采”模式;四是开发替代资源,如国产替代、新兴市场供应商,降低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某电子企业在铜价上涨前通过期货锁定30%的用量,同时引入国内铜箔供应商,将原材料成本波动控制在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