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制作一份能够清晰反映离职情况的离职率图,需要从数据准备、图表选择、可视化设计到结果解读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规划,以下是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您高效完成离职率分析的可视化呈现。
数据准备:明确离职率计算逻辑
在绘制离职率图前,需先确保数据准确、完整,离职率通常分为月度离职率、季度离职率、年度离职率,或按部门、岗位层级、司龄等维度拆分,核心计算公式为:
离职率 = (某时期内离职人数 / 同时期平均在职人数)× 100%
“平均在职人数 = (期初人数 + 期末人数)/ 2”。
需要收集的关键数据字段:
字段名 | 说明 |
---|---|
员工ID | 唯一标识员工 |
入职日期 | 计算司龄、判断是否在统计期内 |
离职日期 | 判断是否在统计期内(若为空则表示在职) |
部门 | 按部门拆分维度(如技术部、销售部) |
岗位层级 | 按职级拆分(如基层员工、中层管理、高层管理) |
司龄区间 | 按入职时长分组(如0-6个月、6个月-1年、1-3年、3年以上) |
统计周期 | 明确时间范围(如2023年1-12月、2023年Q4) |
数据清洗要点:
- 去重:确保员工ID无重复,避免重复计算离职人数。
- 时间校验:删除入职日期晚于离职日期的异常数据,或离职日期晚于统计期末的在职员工数据。
- 维度补全:对缺失“部门”“岗位层级”等字段的记录,标记为“未知”或通过员工信息表补全。
图表选择:匹配分析目标的可视化类型
离职率分析的核心目标是趋势观察、对比分析和异常定位,需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折线图:展示离职率时间趋势
- 适用场景:分析月度/季度离职率变化,观察是否存在季节性波动(如年底离职高峰)或趋势性变化(如逐年上升/下降)。
- 设计要点:
- X轴为时间(月份/季度),Y轴为离职率(百分比)。
- 可添加辅助线(如年度平均离职率)或标注异常点(如某月离职率突增)。
- 示例:2023年各月离职率折线图,显示6月和12月离职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
柱状图:对比不同维度的离职率
- 适用场景:按部门、岗位层级、司龄区间等维度对比离职率,定位高离职率群体。
- 设计要点:
- 柱状长度代表离职率高低,可按数值大小排序(如从高到低),便于快速识别问题部门。
- 不同维度用不同颜色区分(如“技术部-蓝色”“销售部-橙色”)。
- 示例:各部门年度离职率柱状图,显示销售部离职率(25%)显著高于研发部(10%)。
热力图:多维度交叉分析
- 适用场景:同时展示“时间+部门”“司龄+岗位”等两个维度的离职率分布,发现复杂关联性。
- 设计要点:
- X轴为一个维度(如月份),Y轴为另一个维度(如部门),颜色深浅代表离职率高低(深色=高离职率)。
- 需添加图例说明颜色对应的离职率范围。
- 示例:月份×部门热力图,发现“销售部-6月”和“客服部-12月”为离职率热点区域。
饼图/环形图:离职结构占比
- 适用场景:展示不同离职原因(如个人发展、薪资不满、工作压力)或不同司龄段的离职占比。
- 设计要点:
- 饼图适合维度较少(≤6类),环形图可突出核心数据(如中心显示总离职率)。
- 避免使用过多切片,导致数据难以解读。
- 示例:2023年员工离职原因饼图,显示“个人发展”(40%)占比最高。
可视化设计:提升图表可读性
标题与标签清晰 需明确图表核心内容,如“2023年各部门年度离职率对比”“2020-2023年月度离职率趋势”。
- 坐标轴标签需包含单位(如“离职率(%)”“时间(月份)”),数据标签直接显示具体数值(如柱状图顶部标注“25%”)。
颜色与字体规范
- 颜色选择:优先使用对比色区分维度(如冷色系=低离职率,暖色系=高离职率),避免使用高饱和度颜色导致视觉疲劳。
- 使用12-14号加粗字体,坐标轴标签使用10-12号字体,数据标签使用9-10号字体,确保不同设备上清晰可读。
简化冗余信息
- 移除不必要的网格线(仅保留关键参考线)、边框或3D效果,避免干扰数据解读。
- 若数据点过多(如12个月数据),可简化X轴刻度(如每2个月标注一次),或使用滑动查看功能。
结果解读:从数据到行动建议
趋势解读
- 若离职率呈上升趋势,需结合公司近期变化(如组织架构调整、薪酬政策变动)分析原因;若呈下降趋势,可总结管理措施(如优化入职培训、提升员工福利)的有效性。
维度对比
- 定位高离职率部门/岗位后,需进一步分析内部原因(如销售部离职率高可能与业绩压力有关,客服部可能与工作强度大有关)。
异常点排查
- 对突增的离职率(如某月离职率翻倍),需核查是否存在数据统计错误(如批量离职数据录入遗漏)或特殊事件(如部门裁员、项目结束)。
相关问答FAQs
Q1:离职率计算时,“平均在职人数”是否可以用“期末人数”代替?
A1:不建议。“平均在职人数”更能反映统计期内员工的平均规模,若使用“期末人数”,可能导致离职率失真(若统计期内大量员工入职,期末人数远高于期初,用期末人数计算会低估离职率),同理,若使用“期初人数”,则可能高估离职率,推荐使用“(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作为分母。
Q2:如何通过离职率图判断员工稳定性风险?
A2:可通过以下方式判断:
① 对比行业基准:若公司离职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互联网行业平均离职率约15%-20%,若某公司达30%则需警惕),说明存在稳定性风险。
② 关注司龄分布:若“0-6个月”司龄员工离职率过高(如>30%),可能反映入职培训或岗位匹配问题;若“3年以上”司龄员工离职率突增,可能涉及职业发展瓶颈或薪酬竞争力不足。
③ 结合业务阶段:业务扩张期离职率略高属正常,但若持续高于20%或核心岗位离职率上升,需优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