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的普惠性,核心在于确保文化成果能够广泛、平等地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让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都能共享文化发展的红利,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这不仅关乎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从理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普惠体系。
在理念层面,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深刻认识到文化普惠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要摒弃“精英化”“小众化”的文化发展倾向,将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城市新市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确保文化服务的“阳光”能够照耀到每一个角落,在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地域特点等因素,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而是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薄弱地区倾斜,要倡导“文化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消除因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因素造成的文化隔阂,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提升文化素养。
在制度层面,需要建立健全文化普惠的保障机制,为文化服务的广泛覆盖和可持续提供提供坚实支撑,这包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在文化普惠中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对设施建设、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人员配备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文化服务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可以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目录”制度,明确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项目、场次和服务对象,让群众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可以享受哪些文化服务,还应建立健全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化,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避免“供需错配”和资源浪费,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建的文化普惠格局,弥补政府单一供给的不足。
在实践层面,需要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让文化普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加快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推动“文化上云”“文化上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务,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平台,提供在线阅读、在线展览、在线培训等服务;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扩大文化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送戏下乡”“送电影进社区”“全民阅读”“艺术普及”等,让文化活动走出“殿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要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鼓励创作具有乡土气息、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支持乡村组建文艺队伍,开展群众自编自演的文化活动;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推动文化普惠还需要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对于农村居民,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配备必要的文化设备和专业人员,组织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活动;对于城市新市民,要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会、共青团等组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对于老年人,要开展老年教育、文艺活动、健康讲座等,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对于残疾人,要提供无障碍文化设施和服务,如盲文读物、手语翻译、无障碍电影等,保障他们平等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文化普惠在不同层面的实践路径,以下表格列举了关键措施及具体内容:
层面 | 关键措施 | |
---|---|---|
理念引领 |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 关注基层群众和特殊群体需求,消除文化隔阂,倡导文化平等。 |
制度保障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服务标准,建立需求反馈机制。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建格局。 | |
实践创新 | 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 | 建设数字文化平台,利用新媒体传播,打破时空限制。 |
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 | “送文化下乡”“全民阅读”等,融入百姓生活。 | |
挖掘传承特色文化 | 支持乡村文艺队伍,扶持非遗传承,创作乡土文化产品。 | |
特殊群体关怀 | 针对农村居民 | 建设乡镇、村文化设施,开展适合农村的文化活动。 |
针对城市新市民 | 依托社区和群团组织,提供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 | |
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 | 提供老年教育、无障碍文化设施和服务,保障平等参与。 |
坚持文化的普惠性还需要建立健全评估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定期对文化普惠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要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媒体和公众对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行监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的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惠及民生。
坚持文化的普惠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丰富服务供给,关注特殊需求,才能让文化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参与中收获幸福、增强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文化普惠,避免“一刀切”和资源浪费?
A1: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文化普惠,关键在于“精准供给”和“优化配置”,要深入开展文化需求调研,利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精准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和偏好,建立需求台账,实现“按需供给”,避免“大水漫灌”式的资源浪费,要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壁垒,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项目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学校、企业的文化设施在非教学、非生产时间向公众开放,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要注重“嵌入式”服务,将文化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养老服务、儿童教育等日常场景中,使文化服务更贴近群众生活,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吸引力,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规范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文化普惠工作中,形成多元互补的供给格局,缓解政府资源压力。
Q2: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文化普惠,同时避免“数字鸿沟”导致新的文化不平等?
A2:数字化时代促进文化普惠,既要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也要高度重视并努力弥合“数字鸿沟”,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打造一体化、智能化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供海量的数字文化资源,如电子书、在线课程、虚拟展览、数字电影等,让群众能够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便捷方式享受文化服务,建设“云端博物馆”“数字图书馆”,让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活起来”“走出去”,要针对老年人、农村居民、残疾人等数字技能相对薄弱的群体,采取针对性措施弥合“数字鸿沟”,在社区、老年大学、农村文化站等场所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开发操作简便、功能适中的老年版APP或智能终端,简化操作流程,增加语音辅助、大字体等功能;保留和优化传统的线下服务方式,如人工咨询、纸质借阅等,为不擅长使用智能设备的群体提供替代性服务,确保他们也能平等享受文化成果,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覆盖,降低网络使用成本,为数字化文化普惠奠定物质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补充的方式,真正实现数字时代的文化普惠,不让任何一个人在数字化浪潮中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