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的OKR(目标与关键结果)设置是确保人力资源工作与公司战略对齐、驱动团队高效执行的重要工具,与传统KPI不同,OKR更强调目标的价值性和关键结果的挑战性,通过聚焦核心目标、量化关键成果,推动HR从事务性工作向战略伙伴转型,以下是HR OKR设置的详细步骤、原则及实践案例,帮助HR团队科学制定并落地OKR。
HR OKR设置的核心原则
在开始设置OKR前,需明确以下核心原则,确保OKR真正发挥导向作用:
- 对齐战略:HR OKR必须承接公司级战略目标,例如若公司战略为“成为行业人才密度最高的企业”,HR的核心目标需围绕人才吸引、培养与发展展开。
- 聚焦关键:每个周期(通常为季度或年度)HR团队OKR数量不宜过多,建议聚焦2-3个核心目标,避免资源分散。
- 挑战性与可实现性平衡:关键结果(KR)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常完成率在60%-70%为佳),但需基于团队能力设定,避免脱离实际。
- 可量化与可追踪:KR需为具体、可衡量的指标,避免使用“提升”“优化”等模糊表述,确保进度可追踪、结果可评估。
- 公开透明与动态调整:OKR需在团队内公开,促进协同;同时根据业务变化定期复盘(如每月review),及时调整目标或关键结果。
HR OKR设置的详细步骤
明确公司级战略目标,拆解HR角色
HR OKR的起点是公司整体战略,公司年度战略目标包括“营收增长30%”“新产品上线”“市场份额提升15%”,HR需分析这些战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如:
- 营收增长需要销售团队扩编,对应HR的“人才招聘”目标;
- 新产品上线需要技术团队创新能力提升,对应HR的“人才发展”目标;
- 市场份额提升需要组织效率优化,对应HR的“组织效能”目标。
通过战略对齐,明确HR在实现公司目标中的核心价值定位。
确定HR核心目标(Objective):简洁、有感召力
核心目标(O)是HR团队在周期内希望达成的“方向性”成果,需简洁、明确且具有感召力,回答“我们想做什么”。
- O1:打造行业领先的雇主品牌,吸引顶尖人才;
- O2:构建关键人才梯队,支撑业务快速扩张;
- O3:优化员工体验,提升组织敬业度。
目标设定需避免与关键结果混淆,提升招聘效率”是关键结果,而非目标;真正的目标应是“建立高效的人才供应链”。
设计关键结果(Key Results):量化、可验证
关键结果(KR)是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具体指标”,需遵循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每个目标建议配套2-4个KR,以下是不同HR职能的KR设计示例:
HR核心目标(O) | 关键结果(KR) | 衡量标准与数据来源 |
---|---|---|
O1:打造行业领先的雇主品牌,吸引顶尖人才 | KR1:核心岗位(如技术、产品)简历投递量提升50% | 招聘系统数据,对比去年同期 |
KR2:雇主品牌在脉脉、猎聘等平台评分从8.0提升至9.0 | 第三方平台调研数据,季度统计 | |
KR3:通过校招渠道录用TOP 10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30% | 校招录用数据,学历筛选统计 | |
O2:构建关键人才梯队,支撑业务快速扩张 | KR1:完成100名核心岗位(如研发、销售)的继任者计划 | 人才盘点报告,继任者池数量及达标率 |
KR2:关键岗位员工培训覆盖率100%,培训后绩效提升20% | 培训系统数据,绩效对比分析 | |
KR3:内部晋升率提升至15%(去年为10%) | 人事异动数据,晋升统计 | |
O3:优化员工体验,提升组织敬业度 | KR1:员工敬业度调研得分从80分提升至88分 | 年度/半年度敬业度调研报告 |
KR2:试用期员工留存率从85%提升至92% | 人事系统数据,试用期离职率统计 | |
KR3:HR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目前为48小时) | 工单系统数据,响应时效记录 |
区分“维持型”与“突破型”KR
HR工作中部分目标是持续优化(如员工满意度),部分则需要突破性进展(如招聘效率翻倍),在KR设计时需区分:
- 维持型KR:确保基础工作稳定,如“薪酬核算准确率99.9%”,这类KR通常与日常运营相关,需设定基准值;
- 突破型KR:推动战略落地,如“新业务线人才3个月内到位100%”,这类KR需挑战现状,可能需要跨部门协作或资源倾斜。
分解OKR至个人,确保责任到人
团队OKR需拆解为个人OKR,但需注意:个人OKR是团队OKR的支撑,而非简单分配,团队目标为“优化招聘流程”,招聘专员、雇主品牌专员、HRBP的个人OKR可设计为:
- 招聘专员:核心岗位到面转化率提升至30%(当前20%);
- 雇主品牌专员:社交媒体招聘内容曝光量增长100%;
- HRBP:业务部门招聘需求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3天(当前5天)。
通过个人OKR对齐,确保团队目标落地有抓手。
HR OKR落地执行的关键动作
- 定期复盘与追踪:建议每周召开OKR进度会,每月进行深度复盘,分析KR未达成的原因(如资源不足、策略偏差),及时调整行动计划,若“核心岗位简历投递量未达标”,可分析是否因岗位JD吸引力不足或渠道选择错误,针对性优化。
- 避免“OKR变成KPI”:OKR强调“挑战性”,允许部分KR未完成(如完成70%视为优秀),而KPI要求100%达成,HR团队需避免为“完成率”而降低KR标准,失去挑战意义。
- 工具与数据支撑:借助OKR管理工具(如飞书OKR、钉钉OKR)实时追踪进度,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如招聘系统、绩效系统、调研平台),避免主观判断。
HR OKR设置的常见误区
- 目标过多,聚焦不足:部分HR团队希望“面面俱到”,设置5个以上目标,导致资源分散,建议每个周期聚焦2-3个与战略最相关的目标。
- KR与目标脱节:例如目标为“提升组织效能”,KR却设为“组织团建活动10场”,团建虽能提升员工满意度,但与“组织效能”的直接关联性弱,需调整为“流程优化后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25%”。
- 忽视团队共创:OKR应由HR团队自上而下对齐战略、自下而上共创制定,而非HR负责人单方面下达,团队成员参与度越高,执行动力越强。
相关问答FAQs
Q1:HR部门同时有事务性工作(如薪酬核算、员工入离职)和战略性工作(如人才发展、组织变革),OKR应如何兼顾?
A:OKR聚焦战略性目标,事务性工作可通过“岗位职责+日常指标”管理,薪酬核算准确率可通过KPI设定(如99.9%),而OKR则围绕“人才发展体系搭建”等战略目标展开,事务性工作是基础,但OKR需驱动HR从“事务执行”向“战略伙伴”转型,避免陷入日常琐事而忽略核心价值。
Q2:如果业务部门频繁调整战略,HR OKR是否需要同步变更?如何平衡稳定性与灵活性?
A:OKR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通常一个周期内不轻易调整),但当业务发生重大变化(如战略方向调整、市场环境突变)时,HR需主动与业务部门对齐,及时复盘OKR的合理性,调整建议遵循“二八原则”:80%的OKR保持稳定,20%根据业务紧急度灵活调整,同时调整需团队共同讨论,确保目标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