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环境中,对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称呼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对方的职位层级以及企业文化特点,既要体现尊重,又要避免过度疏离或随意,以下是不同情境下的称呼建议及注意事项,帮助职场人准确把握沟通分寸。
基础通用称呼:安全且稳妥的选择
对于初次接触或职位不明确的人力资源从业者,使用“人力资源部”作为部门指代,或“人力资源同事”作为个人指代是最稳妥的方式。“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人力资源部关于社保转移的事宜”“麻烦人力资源同事帮忙看一下这份劳动合同”,这种称呼适用于邮件、即时通讯或面对面沟通,既正式又不会出错,若对方有姓氏,可结合姓氏使用,如“王同事”“李同事”,在扁平化企业中更显亲切,但仍需确认对方是否接受非正式称呼。
基于职位的精准称呼:体现专业性
当明确对方职位时,优先使用职位名称,这是最专业且受认可的称呼方式,不同层级的职位对应不同称呼逻辑:
- 基层专员/助理:可直接称呼“XX专员”“XX助理”,如“招聘专员张女士”“薪酬福利助理小刘”,对于刚入职的年轻员工,使用“小+姓氏”或“大+姓氏”(如“小王”“大李”)在南方企业较常见,但需观察企业文化,北方企业或传统企业建议避免。
- 中层经理/主管:使用“XX经理”“XX主管”,如“人力资源部经理陈总”“培训主管赵老师”,若对方有高级职称(如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可附加职称,如“王经理(经济师)”,但需确保对方不介意。
- 高层负责人:通常为“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部部长”或“CHO(首席人力资源官)”,对外沟通或正式场合需使用全称,如“尊敬的人力资源总监李女士”;内部沟通若企业习惯简化,可称“李总监”,但需避免直呼其名。
企业特色与文化适配:避免“水土不服”
不同企业对HR的称呼存在文化差异,需灵活调整:
- 传统企业/国企:层级观念较强,建议使用“X主任”“X部长”等带行政色彩的称呼,即使对方实际职位是经理,也可能因兼任行政职务而使用“主任”。
- 互联网/创业公司:扁平化文化盛行,常用“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伙伴”等称呼,如“Hi,HRBP小周,团队这边有个需求想对接”,部分公司甚至会直接称呼英文名,需提前了解团队习惯。
- 外企/合资企业:可沿用国际惯例,如“HR Manager”“Talent Acquisition Specialist”,或中英结合,如“Recruitment Specialist Lily”,注意外企对“总”字的使用较谨慎,除非对方职级为VP以上。
特殊场景下的称呼礼仪
- 面试/招聘场景:对面试官可统一称“面试官”或“X老师”(若对方有培训背景),面试结束前确认对方职位,便于后续跟进时准确称呼。
- 劳动争议处理:涉及仲裁或法律程序时,需使用全称“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或“劳动关系专员”,体现沟通的正式性。
- 跨部门协作:若HR以业务伙伴身份参与项目,可称“HRBP”或“伙伴”,如“伙伴,这个岗位的JD需要你帮忙把一下关”。
称呼避坑指南
- 避免“人事”的刻板印象:“人事”一词在传统语境中可能带有事务性色彩,现代企业更倾向“人力资源”,除非对方明确使用“人事部”,否则建议优先使用“人力资源”。
- 慎用“阿姨/大哥”等生活化称呼:即使HR年龄较长,也需先观察企业是否接受此类称呼,避免因过度随意显得不专业。
- 忌直呼其名:除非对方明确表示“叫我XX就行”,否则对上级或初次接触者直呼姓名属于职场大忌。
相关问答FAQs
Q1:如果不知道HR的具体职位,应该如何称呼?
A:可先使用“人力资源同事”作为中性称呼,或通过公司内部通讯录、邮件签名确认职位,若实在无法获取,在沟通中可委婉询问:“方便请教您的姓名和职位吗?后续沟通更方便。”避免因称呼不当造成尴尬。
Q2:在邮件中如何称呼多位HR同事?
A:若多人参与沟通,可使用“人力资源部各位同事”作为开头,正文中对已知职位者单独标注(如“张经理”“李专员”),未知职位者统一用“相关同事”。“尊敬的人力资源部各位同事:关于本次校招事宜,烦请张经理协调招聘流程,李专员协助准备宣讲材料,其他相关同事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