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拓网

如何准确统计全国/企业HR数量?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是什么?

要准确统计一个组织中有多少HR(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结合组织性质、HR职能分工、数据来源等多维度综合分析,避免因统计口径不同导致结果偏差,以下从统计范围、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明确统计范围:界定“HR”的边界

统计HR数量前,需先明确“HR”的具体范畴,避免将非HR岗位(如行政、财务、业务部门中涉及人员协调的职能)或外包人员纳入统计,通常HR的界定标准包括:

  1. 核心HR职能岗位:直接从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员工关系、组织发展等核心职能的岗位,如HR专员、HR主管、HR经理、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薪酬绩效经理、招聘经理、培训主管等。
  2. HR管理岗:负责人力资源部门整体管理的高层岗位,如HR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CHO(首席人力资源官)等。
  3. 支持性HR岗位:为HR核心职能提供技术或数据支持的岗位,如HR系统管理员(如使用SAP、Workday等系统的专员)、HR数据分析师、HRSSC(共享服务中心)专员等。
  4. 排除范围:行政兼HR(如行政主管偶尔处理入离职手续,但非主要职责)、业务部门中非HR职能的“人员协调岗”(如团队主管负责部分人员管理但不属于HR体系)、外包HR服务(如第三方招聘机构的顾问,非组织内部员工)。

统计方法:多渠道数据交叉验证

为确保数据准确性,需结合以下方法交叉统计,避免单一数据源误差: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提取数据

大多数企业通过HRIS(如北森、金蝶、用友、SAP SuccessFactors等)管理员工信息,可直接通过系统筛选岗位类别或部门字段获取HR人员数量,操作步骤:

  • 登录HRIS系统,进入“员工信息管理”模块;
  • 筛选“岗位类别”为“人力资源”或“部门”为“人力资源部”“人才发展部”“薪酬绩效部”等HR相关部门;
  • 根据需要勾选“在职状态”(仅统计在职员工),导出数据后人工核对,排除因岗位分类错误导致的偏差(如部分企业将“HRBP”归入业务部门,需单独筛选)。

组织架构图与岗位清单核对

通过企业最新的组织架构图,逐级梳理HR部门下设的团队及岗位,结合岗位说明书进一步确认职责归属。

  • 若企业设“人力资源中心”,下辖招聘部、薪酬绩效部、员工关系部、HRBP管理部,需分别统计各部门人数后汇总;
  • 对于矩阵式管理的HR岗位(如HRBP同时向业务部门负责人和HR总监汇报),需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其核心职责是否为HR职能,避免重复或遗漏统计。

薪酬花名册与财务数据交叉验证

薪酬部门的花名册中会明确标注员工所属岗位序列(如“管理序列”“职能序列”“业务序列”),筛选“职能序列”中“人力资源”子类的人员名单,与HRIS数据对比,确保一致性,若发现差异(如部分HR岗位被误标为“行政”),需联系薪酬部门修正数据。

部门负责人访谈与人工盘点

对于中小型企业或组织架构频繁变动的企业,可通过访谈HR部门负责人、HR团队主管,结合实际工作内容人工盘点。

  • 询问“目前团队共有多少名专职HR?分别负责哪些模块?”;
  • 确认是否存在兼职HR(如财务主管兼管薪酬核算,需明确是否计入HR统计,通常仅统计核心兼职人员)。

第三方数据辅助验证(可选)

若企业参与行业调研或委托咨询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审计,可参考第三方提供的HR人员数量数据,结合内部统计结果调整,某行业报告显示“千人规模企业HR占比约1%”,若企业实际HR数量显著偏离该范围,需重新核查统计逻辑。

统计步骤:分阶段实施确保准确性

准备阶段:明确统计口径与时间节点

  • 定义统计范围(如是否包含实习生、外包HR、兼职HR);
  • 确定统计时点(如“截至2023年12月31日”);
  • 制定统计表格,明确字段(员工编号、姓名、部门、岗位、岗位类别、入职日期、核心职责等)。

数据收集阶段:多渠道获取原始数据

  • 从HRIS、薪酬花名册、组织架构图中提取初步数据;
  • 发放统计问卷给各部门负责人,确认本部门HR岗位人员名单;
  • 整理第三方数据(如行业报告、咨询公司数据)。

数据清洗与核对阶段:排除异常值

  • 剔除重复数据(如同一员工因跨部门汇报被多次记录);
  • 修正分类错误(如将“行政兼HR”调整为“行政岗”,仅保留核心HR岗);
  • 核对在职状态,排除已离职或未入职人员。

汇总与呈现阶段:按维度拆分数据

  • 总量统计:汇总符合条件的HR总人数;
  • 结构统计:按职能模块(招聘、薪酬绩效、培训、员工关系等)、职级(专员、主管、经理、总监)、部门(总部HR、区域HR、HRBP团队)等维度拆分,形成统计表(如下表示例)。

某企业HR人员结构统计表(示例)
| 统计维度 | 人数 | 占比 |
|--------------------|----------|----------|
| HR总量 | 35 | 100% |
| 按职能模块: | | |
| - 招聘 | 10 | 28.6% |
| - 薪酬绩效 | 8 | 22.8% |
| - 培训与发展 | 6 | 17.1% |
| - 员工关系 | 5 | 14.3% |
| - HRBP | 4 | 11.4% |
| - HRSSC/系统支持 | 2 | 5.8% |
| 按职级: | | |
| - 专员级 | 15 | 42.9% |
| - 主管级 | 12 | 34.3% |
| - 经理级 | 6 | 17.1% |
| - 总监级 | 2 | 5.7% |

结果复核与归档

  • 邀请HR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共同复核数据,确保无遗漏或错误;
  • 将统计过程、原始数据、复核记录等资料归档,便于后续追溯。

注意事项:避免常见统计误差

  1. 区分“HR部门人数”与“HR职能人数”:部分企业HRBP隶属于业务部门,若仅统计“人力资源部”人数,会遗漏HRBP,需按“核心HR职能”而非“部门”统计。
  2. 警惕兼职与外包人员:兼职HR(如财务主管兼薪酬核算)是否计入需提前明确;外包HR(如第三方代发工资、招聘流程外包)不属于企业内部员工,不应统计。
  3. 动态调整数据:企业人员流动频繁,需定期(如每季度、每年)更新统计结果,确保数据时效性。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一个岗位是否属于HR岗位?
A1:判断标准需结合“核心职责”和“岗位序列”两方面:①核心职责是否直接参与HR核心模块(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员工关系等),招聘专员”“薪酬分析师”属于HR岗,“行政助理偶尔协助办理入离职”则不属于;②岗位序列是否在HRIS中被归类为“人力资源”或“职能序列-人力资源子类”,若岗位分类模糊,需查阅岗位说明书或咨询HR部门负责人确认。

Q2:统计HR数量时,是否包含实习生?
A2:需根据统计目的决定:若为评估“人均HR服务比”(如HR人数与员工总数的比例),通常不包含实习生,因其未承担独立HR职能;若为统计“HR团队实际人力投入”,可包含全职实习生(需标注“含实习生X人”),但需明确实习生是否参与核心HR工作(如协助筛选简历、整理培训资料),避免将纯行政实习岗计入。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m4g6@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owang.com/portal/2972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