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老员工是企业传承经验、挖掘历史、凝聚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如何自然开启对话、让老员工愿意敞开心扉,是许多新手 interviewer 的困惑,准备工作、开场技巧、氛围营造和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只要掌握方法,就能让采访从“例行任务”变成一场有温度的深度交流。
采访前的“隐形铺垫”:让老员工感受到尊重与期待
采访不是突然的“突击检查”,而是需要提前铺垫的“双向奔赴”,在正式沟通前,不妨先通过直属领导或行政部门了解老员工的基本信息:入职时间、岗位变迁、参与过的重大项目、性格特点(比如是健谈还是内敛、喜欢细节还是宏观),这些信息能帮你避免“踩雷”——比如对一位低调的技术骨干问“您当年是不是团队里的明星啊?”,反而可能让他感到尴尬。
提前发出邀请时,要明确传递“价值感”,不要只说“想请您聊聊过去”,而是具体说明“我们想通过您的经历,帮新同事理解公司‘客户第一’的文化是怎么来的”“您主导的XX项目,现在成了新人培训的案例,特别想听听当时的故事”,当老员工意识到自己的经验被重视,采访的主动性会大大提升。
如果条件允许,提前发送一个简单的采访提纲(不用太详细,避免让老员工觉得“要考试”),内容包括大概时长、核心方向(如“职业发展关键节点”“难忘的工作故事”“对公司变化的观察”),让他有时间回忆和梳理。
开场破冰:从“工作场景”到“情感共鸣”的3步法
开场5分钟的氛围,直接决定采访的深度,很多新手一上来就问“您刚入职时公司是什么样的?”,这种过于宽泛的问题容易让老员工不知从何说起,不如用“场景化”和“个性化”的方式切入,让对话自然流淌。
第一步:用“具体细节”唤醒记忆,拉近距离
可以从老员工熟悉的“老物件”或“老场景”入手,比如提前找到一张公司早期的合影、一张旧项目计划书,甚至是一张当年的食堂菜谱,开场时展示出来:“王姐,我们在档案室翻到这张2008年团建的照片,您看第二排左三是不是您?当时您在哪个部门呀?” 这种视觉化的细节,比抽象的“您还记得过去吗”更容易激活记忆。
如果找不到实物,也可以结合当下的工作场景关联过去:“最近新同事在用XX系统,都说比以前方便多了,您还记得最早咱们做报表是用Excel手工算吗?当时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从“到“过去”的过渡,既自然又能引出故事。
第二步:用“真诚赞美”建立信任,降低防备
老员工见惯了“流程化”的沟通,真诚的赞美能快速拉近距离,但赞美要“具体”,避免空泛的“您真厉害”。“李工,上次听张总说,当年XX客户差点流失,是您连续一周熬夜改方案才留下的,这种‘死磕’精神特别打动我们,当时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或者 “您带过的实习生现在都成了部门骨干,您带新人肯定有很多心得,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秘诀’?” 当老员工感受到自己的“高光时刻”被看见,会更愿意分享背后的细节。
第三步:用“主动暴露”降低姿态,营造平等氛围
不要把自己放在“提问者”的高位,而是适当示弱,让老员工有“被需要”的感觉。“我们这代人刚入职时公司已经很成熟了,特别好奇您刚来的时候,是不是什么都要自己摸索?那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是有个人带我就好了’?” 或者 “现在年轻人总说‘工作找不到意义’,您当年工作那么辛苦,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有没有什么‘精神支柱’可以分享?” 这种“请教”的姿态,会让老员工从“被采访者”变成“经验分享者”,心态更放松。
问题设计:从“事实挖掘”到“价值提炼”的进阶技巧
问题采访的核心不是“问了多少”,而是“挖多深”,好的问题应该像剥洋葱,从“表层事实”到“中层行为”,再到“深层价值观”,层层递进。
用“故事化问题”替代“封闭式问题”
避免“是/否”的封闭式提问,多用“能不能具体讲讲”“当时发生了什么”“您后来怎么想的”。
- ❌ 错误:“您觉得公司变化大吗?”
- ✅ 正确:“如果让您选一个最能代表公司变化的瞬间,会是什么?比如办公地点搬迁、第一次用电脑、或者某次重要客户签约,当时您是什么感受?”
故事化的提问能引导老员工还原场景,细节里藏着真实的情感和经验。
用“对比式问题”连接“过去与现在”
老员工的经历是企业的“活历史”,通过对比能凸显传承与发展。
- “您刚入职时,团队最看重‘执行力’还是‘创新性’?现在新同事的做事方式和您当年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 “当年您做决策时,主要靠经验还是数据?现在公司有各种分析工具,您觉得这种变化对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对比式问题不仅能挖掘历史,还能让老员工感受到“自己的经验对现在仍有价值”。
用“留白式问题”给“情绪出口”
有些老员工可能不善言辞,但对某些话题有强烈情绪(比如当年的困难、委屈、感动),这时需要“留白”,给对方表达的空间。
- “那段时间您肯定特别不容易,有没有哪个瞬间让您觉得‘一切都值了’?”
-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您会对刚入职的自己说什么?”
留白式问题像“情绪开关”,能触动老员工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收获意想不到的真诚分享。
氛围与节奏:让采访在“自然流淌”中深入
采访过程中,要像“朋友聊天”一样,注意观察老员工的反应,及时调整节奏。
- 多倾听,少打断:即使老员工说到“题外话”,也不要急着拉回来,比如他提到“当年加班后大家一起吃夜摊”,可以追问“夜摊上最常聊什么?有没有聊到对未来的规划?” 这些“题外话”往往藏着最真实的团队文化。
- 适时“捧哏”:用“原来是这样”“太不容易了”“这个办法真聪明”等回应,让老员工感受到被理解,但不要过度夸张,否则显得刻意。
- 控制时长:采访时间最好不超过90分钟,超过1小时可以主动休息5分钟,喝杯水、聊点轻松的话题(您现在下班后喜欢做什么”),再继续。
收尾:让“一次采访”变成“长期连接”
采访结束时,不要急着说“谢谢您,今天的采访就到这”,可以做一个“总结式提问”:“您觉得还有哪些特别想告诉新同事的,但我们没聊到的?” 这既体现了尊重,也可能收获“压轴金句”。
一定要加上一句:“后续整理成文字后,我会发给您过目,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地方。” 这是对老员工劳动成果的尊重,也能避免信息偏差,采访结束后,不妨发条感谢信息:“王哥,今天听您讲2005年搬办公室的故事,特别感动,原来咱们公司‘不放弃’的精神,是从那时候就开始的!” 这种“后续反馈”,会让老员工觉得自己的分享有意义,也更愿意参与未来的采访。
相关问答FAQs
Q1:如果老员工回忆时情绪激动(比如说到困难时哭了),该怎么处理?
A:首先要保持冷静,递上纸巾或水杯,用温和的语气回应:“您辛苦了,那段日子确实不容易。” 不要急着转移话题或说“别难过”,而是给他一点时间平复情绪,等对方情绪稍稳定后,可以轻声问:“如果不想说也没关系,或者我们换个轻松的话题?” 尊重老员工的情绪,比完成采访任务更重要。
Q2:采访中发现老员工说的信息和公司官方记录不一致,该怎么处理?
A:不要当场质疑“我记得当时不是这样的”,这会让老员工觉得被否定,可以先记录下他的说法,采访结束后通过其他渠道(比如查档案、问其他老员工)交叉验证,如果确实存在差异,后续可以和老员工沟通:“李叔,上次听您说当年项目是6月启动的,我们查档案显示是7月,是不是当时有调整呀?” 用“求证”而非“纠正”的态度,既能保证信息准确,又能维护老员工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