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管理中,抱团员工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现象,所谓抱团员工,通常指因利益、情感或目标一致而形成小群体的成员,他们可能因共同立场强化内部凝聚力,但也可能因群体思维排斥异见、影响团队协作,管理抱团员工的核心在于“疏堵结合”——既要尊重其合理诉求,又要引导其融入整体团队目标,避免小团体利益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
需明确抱团员工的成因与类型,抱团现象可分为积极型与消极型:积极型抱团如项目攻坚小组、兴趣社群,成员因共同目标协作,能提升团队效能;消极型抱团如因利益分配不均、管理偏见形成的“小圈子”,可能滋生排他性、传播负面情绪,管理者需通过日常观察(如会议参与度、跨部门协作表现)和非正式沟通(如一对一访谈)判断抱团性质,避免将所有群体行为简单标签化。
针对积极型抱团,管理者应“顺势而为”,为其提供合法表达与贡献渠道,赋予核心成员适当决策参与权,让其代表群体参与目标制定;建立“小组-团队”目标联动机制,将小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绑定(如将项目攻坚小组的KPI与部门业绩挂钩),通过强化共同利益增强归属感,鼓励抱团成员担任“桥梁角色”,如牵头跨部门协作、分享经验,既发挥其影响力,又促进知识流动,避免群体固化。
对于消极型抱团,需“精准拆解”,重点打破其封闭性与负面共识,第一步是隔离“不良影响源”,若群体内有煽动者或传播谣言者,需通过绩效谈话明确行为边界,对屡教不改者按制度处理;第二步是引入“外部变量”,如调整人员结构(将不同背景成员融入群体)、分配差异化任务(要求成员独立承担跨领域项目),打破原有互动模式;第三步是建立“透明规则”,通过公开绩效标准、晋升机制、资源分配流程,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猜忌,削弱抱团土壤。
无论何种类型,管理者都需强化“个体关注”,避免群体对个体的过度覆盖,定期与抱团成员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其个人职业诉求,为其定制发展计划(如培训机会、轮岗安排),让个体感受到被重视,从而降低对群体的依赖,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如混合编组的户外拓展、创新竞赛)创造非正式互动场景,打破群体壁垒,促进成员间的深度了解与信任。
制度设计是长效管理的核心,建立“包容性文化”机制,如匿名意见箱、跨部门项目组,鼓励不同声音表达;完善“激励与约束”体系,将团队协作度、知识共享度纳入绩效考核,对破坏协作的行为明确处罚措施,某互联网公司规定“项目奖金需包含跨部门协作评分”,有效减少了部门间抱团推诿现象。
管理者需以身作则,避免自身成为“新抱团核心”,若管理者偏向特定群体,会加剧团队分裂,因此应保持中立,公平对待所有成员,在决策中基于事实而非人际关系,通过公正行为树立权威。
相关问答FAQs
Q1:抱团员工拒绝参与跨部门协作,怎么办?
A:首先分析拒绝原因:若因任务目标不清晰,需明确协作的具体目标与个人贡献;若因对其他部门不信任,可安排“破冰会议”,让双方负责人共同梳理协作流程与权责;若因群体压力,需与抱团核心成员单独沟通,强调跨部门协作对其个人能力提升的价值,并通过绩效引导(如将协作表现与晋升挂钩)逐步改变行为,管理者可先安排小规模、低风险的协作试点,让成员体验合作成果,逐步建立信心。
Q2:如何区分抱团员工是“小团体”还是“高效团队”?
A:可通过三个维度判断:一是目标一致性,高效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协同,小团体则更关注内部利益;二是行为开放性,高效团队欢迎外部意见与协作,小团体则排斥异见、信息封闭;三是价值贡献,高效团队通过协作提升整体绩效,小团体可能因内耗降低组织效率,某项目组因技术攻坚形成紧密协作,且主动分享经验、帮助其他部门,属于高效团队;而某部门成员因抵制新流程、联合抵制考核,则属于消极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