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率是衡量企业人员流动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特定时期内离职人数与平均员工总数的比值,反映组织稳定性及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其核心计算公式为:离职率=(特定时期内离职员工人数/特定时期内平均员工总数)×100%。“特定时期”可根据需求设定为月度、季度或年度,“平均员工总数”通常为期初员工人数与期末员工人数之和除以2,以消除人数波动带来的影响。
计算步骤与举例说明
假设某公司2023年4月的员工数据如下:期初(4月1日)员工总数为150人,期间(4月)离职员工为8人,期末(4月30日)员工总数为142人,计算过程如下:
- 确定平均员工总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150+142)/2=146人
- 代入公式计算:离职率=(8/146)×100%≈5.48%
若计算季度离职率,例如2023年第二季度(4-6月),假设4月初人数150人,6月末人数155人,期间总离职人数为20人,新入职人数为25人,则平均员工总数=(150+155)/2=152.5人,离职率=(20/152.5)×100%≈13.11%。
不同场景的调整计算
-
主动离职与被动离职分开计算
企业需区分主动离职(员工辞职)和被动离职(辞退、退休等),以分析问题根源,某月主动离职5人,被动离职3人,总平均人数100人,则主动离职率=(5/100)×100%=5%,被动离职率=(3/100)×100%=3%。 -
关键岗位离职率单独统计
对核心技术人员或管理岗位等关键群体单独计算离职率,可更精准评估人才保留风险,某部门关键岗位期初20人,期末18人,期间离职2人,平均人数=(20+18)/2=19人,关键岗位离职率=(2/19)×100%≈10.53%。 -
年度离职率的两种计算方式
- 精确年度离职率:全年总离职人数/全年平均员工总数,假设某公司年初200人,年末220人,全年离职30人,平均人数=(200+220)/2=210人,离职率=(30/210)×100%≈14.29%。
- 简单年度离职率:全年离职人数/年末员工总数,适用于人数变化较小的企业,结果可能略高于精确值。
数据表格示例(某公司2023年上半年月度离职率)
月份 | 期初人数 | 离职人数 | 期末人数 | 平均人数 | 月度离职率 |
---|---|---|---|---|---|
1月 | 180 | 6 | 174 | 177 | 39% |
2月 | 174 | 4 | 170 | 172 | 33% |
3月 | 170 | 5 | 165 | 5 | 99% |
4月 | 165 | 7 | 163 | 164 | 27% |
5月 | 163 | 3 | 160 | 5 | 86% |
6月 | 160 | 8 | 157 | 5 | 05% |
上半年合计 | 33 | 17* | 10%** |
*注:上半年平均人数为各月平均人数的算术平均值;**注:上半年总离职率=总离职人数/(期初+期末)/2=33/(180+157)/2≈20.10%。
离职率分析的应用
离职率需结合行业特性与企业发展阶段综合判断,互联网行业年均离职率约15%-20%属正常范围,而传统制造业若超过10%则需关注,若某月离职率突增,可结合离职面谈记录分析原因,如薪酬竞争力不足、职业发展受限或管理问题等,进而优化人力资源策略。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离职率计算要用平均人数而不是期末人数?
A1:使用平均人数能更客观反映时期内员工规模,避免因期末人数波动(如大规模招聘或离职)导致数据失真,若某月月初100人,月末因离职仅剩50人,若用期末人数计算离职率(假设离职10人),结果为(10/50)×100%=20%,但实际平均人数为75人,真实离职率应为(10/75)×100%≈13.33%,后者更能反映整体流动情况。
Q2:离职率越低越好吗?需要控制在什么范围?
A2:离职率并非越低越好,过低可能意味着缺乏人才更新,组织活力不足;过高则增加招聘与培训成本,影响业务稳定性,健康的企业离职率通常为行业平均水平的±5%,例如行业年均15%时,10%-20%属合理区间,同时需结合离职类型分析,主动离职率过高需警惕人才流失,被动离职率过高则可能存在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