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在处理员工开除事宜时,需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与公司制度,确保流程合规、程序公正,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与管理成本,开除员工通常分为过失性辞退与非过失性辞退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操作流程、法律依据及风险防范要点存在差异,需结合实际情况谨慎处理。
开除员工的法定前提与类型界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需符合法定情形。过失性辞退主要针对员工存在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等行为,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非过失性辞退则适用于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不能胜任工作、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形,需提前30日书面通知或支付代通知金,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若员工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如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用人单位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补偿。
开除员工的操作流程与核心要点
(一)过失性辞退的流程
-
事实调查与证据固定
需全面收集员工违纪事实的证据,包括书面检讨、监控录像、证人证言、工作记录等,确保证据链完整,员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如旷工、打架斗殴),需有考勤记录、事件经过说明、相关人员签字的证明材料等。 -
制度依据的合法性审查
公司规章制度需经民主程序制定(如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向员工公示,且内容符合法律规定,规定“连续旷工3天以上属严重违纪”需符合合理性原则,避免“一刀切”条款。 -
履行通知与工会程序
在作出开除决定前,应将违纪事实、处理依据告知员工,听取其陈述申辩,若涉及解除劳动合同,需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如有),并听取工会意见。 -
送达解除劳动合同证明
书面解除通知应载明解除日期、原因、依据,并直接送达员工本人或其指定的代收人,或通过邮寄(EMS留存签收记录)等方式送达,确保员工知悉决定。
(二)非过失性辞退的流程
-
医疗期或能力评估
对于因病或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需按规定确定医疗期(根据工龄计算),或经过培训/调岗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需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培训记录、调岗通知等证明材料。 -
提前通知与经济补偿
需提前30日书面通知员工或支付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代通知金,同时按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计算)。 -
协商一致解除的优先性
非过失性辞退风险较高,建议优先与员工协商一致,签订《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明确补偿金额、社保转移、竞业限制等事宜,避免后续争议。
风险防范与注意事项
- 避免程序违法:未履行通知工会、听取申辩等法定程序,可能导致解除劳动合同被认定为违法,需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
- 补偿金计算准确:经济补偿基数应按员工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包括奖金、津贴等)计算,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档案与社保转移:员工离职后15日内,需为其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避免因拖延导致纠纷。
开除员工常见情形对照表
辞退类型 | 法定情形 | 是否支付补偿金 | 核心流程要求 |
---|---|---|---|
过失性辞退 | 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失、兼职影响本职工作、被追究刑事责任等 | 否 | 固定证据、听取申辩、通知工会 |
非过失性辞退 | 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新工作、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调岗后仍不能胜任、客观情况重大变化 | 是(经济补偿+代通知金) | 提前30日通知/支付代通知金、协商优先 |
协商一致解除 | 双方自愿协商解除 | 按约定支付(通常有补偿) | 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补偿细节 |
相关问答FAQs
Q1:员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但公司制度未明确“严重违纪”的标准,能否直接开除?
A: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需内容合法、程序民主、公示告知,若制度未明确“严重违纪”的具体情形(如旷工天数、损失金额等),或标准明显不合理(如“迟到一次即开除”),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需承担赔偿金风险,建议在制度中细化违纪等级及对应处理措施,并经民主程序制定后向员工公示。
Q2:员工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无法正常工作,公司能否直接开除?
A:不能直接开除,需分情况处理:若员工处于规定的医疗期内,公司需支付病假工资,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满后,若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公司另行安排的工作,公司需提前30日通知或支付代通知金,并支付经济补偿,若员工被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需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在此过程中,公司需依法保障员工医疗期及相关待遇,避免因程序不当违法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