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核定用工量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与员工稳定性,科学的用工量核定不仅能避免人力浪费或短缺,还能为企业战略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以下从核定原则、方法步骤、关键因素及优化策略四个维度,系统阐述如何精准核定用工量。
核定用工量的核心原则
用工量核定需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确保结果既符合实际需求,又具备可操作性。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
用工量需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匹配,扩张期的企业需预留人力储备,而转型期则可能侧重技能结构调整,若企业计划下季度推出新产品,核定用工量时需额外考虑研发、生产、市场等部门的增量需求。
数据驱动与经验判断结合
单纯依赖历史数据或管理者经验均存在偏差,需通过数据分析识别规律(如淡旺季波动),同时结合业务部门对项目进展、市场变化的预判,形成“数据+经验”的双重校验。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
在保证人均产出效率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岗位编制,通过自动化设备替代重复劳动,可减少基础操作岗用工,但需同步关注员工技能转型,避免因裁员引发团队动荡。
动态调整与弹性预留
市场环境、订单量、政策法规等因素变化可能影响用工需求,核定周期不宜过长,建议以季度为单位回顾用工量,并预留5%-10%的弹性编制,应对突发任务或人员流失。
核定用工量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科学的核定流程需经过“需求分析—数据测算—岗位拆解—结果校验”四个阶段,确保各环节逻辑闭环。
业务需求分析:明确“做什么”
首先需厘清企业各部门的核心任务与目标。
- 生产部门:根据订单量、产能标准计算所需工时;
- 销售部门:根据客户数量、拜访频次核定外勤人员编制;
- 职能部门:按管理幅度(如1名管理者对接6-8名员工)确定岗位数量。
需与业务部门负责人深度访谈,获取未来3-6个月的详细工作计划,避免因需求不明确导致核定偏差。
数据测算:量化“需要多少人”
常用测算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
工时定额法:适用于生产、客服等重复性工作,公式为:
用工量=(总工作量×单位工时标准)/(人均有效工时×工时利用率)
某车间月需完成10000件产品,每件标准工时为0.5小时,人均月有效工时为160小时,工时利用率按85%计算,则用工量=(10000×0.5)/(160×85%)≈37人。 -
业务量比例法:适用于与业务量直接相关的岗位(如导购、配送员),通过历史数据得出“单位业务量所需人员”,再结合预期业务量推算,某连锁超市每100万元销售额需配置3名收银员,若月度目标销售额为500万元,则需收银员15人。
-
岗位分析法:针对管理、研发等复杂岗位,通过梳理岗位职责、工作强度、协作关系,确定编制,1名项目经理可同时管理3个项目,若当前有6个项目在运行,则需2名项目经理。
岗位拆解与合并:优化“如何配置”
在测算基础上,需对岗位进行拆分或合并,提升人效。
- 拆分:若某岗位同时承担“执行+监督”职能,且工作量饱和,可拆分为“操作岗+管理岗”;
- 合并:若多个岗位存在重复性工作(如行政、后勤),可整合为综合服务岗,减少沟通成本。
结果校验与动态调整
核定结果需通过以下维度校验:
- 历史对比:与同期用工量、人均产出对比,避免波动过大;
- 标杆对标:参考行业同类企业的人效指标(如制造业人均产值、服务业人均服务客户数);
- 试运行验证:对新增岗位实行1-3个月试运行,根据实际工作饱和度调整编制。
影响用工量的关键因素
用工量并非固定数值,需综合考量内外部变量:
内部因素
- 技术升级:引入自动化设备可能减少基础操作岗,但增加技术维护岗需求;
- 组织架构:扁平化管理可减少中层管理岗,但对员工综合能力要求提高;
- 员工技能:多技能员工可一人多岗,降低编制需求(如“销售+客服”复合岗位)。
外部因素
- 市场需求:电商大促期需临时增加客服、仓储人员;
- 政策法规:如“996”违法、社保征管趋严,可能迫使企业增加编制以合规;
- 地域差异:一线城市用工成本高,需通过技术替代压缩编制;三四线城市则可能依赖人力密集型模式。
用工量核定的优化策略
为提升核定精准度,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人效数据看板
通过ERP、HR系统实时追踪各部门人均产值、工时利用率、离职率等指标,形成动态数据监控体系,为核定提供依据。
推行“灵活用工+核心编制”模式
对非核心、波动性大的岗位(如项目制、季节性用工),采用劳务派遣、外包或兼职形式,避免固定成本过高;核心岗位则保持稳定编制,确保业务连续性。
加强跨部门协作
人力资源部需与业务、财务、IT部门联动,定期召开用工需求评审会,确保数据来源真实、测算逻辑严谨。
关注员工体验
核定用工量时需避免“人海战术”或“过度压榨”,通过合理排班、技能培训、弹性工作制等方式,提升员工留存率,间接降低隐性用工成本。
相关问答FAQs
Q1:用工量核定后,若业务量突然大幅增长,如何快速应对?
A:可通过“临时调配+外部补充”组合策略应对:内部跨部门借调闲置人员(如淡季的行政人员支援电商部门);启动灵活用工资源(如兼职、外包团队),快速补充人力缺口;复盘核定模型是否低估了业务波动,优化未来预测参数。
Q2:核定用工量时,如何平衡“降本增效”与“员工稳定性”?
A:需避免单一以成本为导向,可采取“三步法”:① 基于数据精准测算岗位价值,剔除冗余岗位而非盲目裁员;② 对冗余员工提供转岗培训(如从操作岗转至技术维护岗);③ 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通过提升人均效率实现“增人不增成本,减人不减产出”,最终实现成本、效率、员工稳定性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