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在成立初期,岗位设置需要兼顾核心业务运转、基础管理支撑以及未来扩展需求,既要避免“人浮于事”的资源浪费,也要防止“职能缺失”的运转卡顿,结合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规律,以下岗位是初创阶段必须配置的核心角色,覆盖战略决策、业务执行、职能支持三大关键模块。
战略决策层:明确方向,把控全局
战略决策层是新公司的“大脑”,负责制定发展方向、资源配置和重大风险把控,确保企业不偏离航道。
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
作为公司的最高负责人,CEO需统筹全局,制定企业愿景与战略目标,同时承担对外资源整合(如融资、合作)、对内团队管理的核心职责,初创阶段,CEO往往需深度参与产品打磨、市场验证等具体事务,确保战略从“纸面”落地到“执行”。
联合创始人/核心高管(视业务需求配置)
若业务涉及技术、市场、运营等复杂领域,可配置联合创始人或分管高管(如技术合伙人、运营负责人),协助CEO拆解战略目标,推动跨部门协作,科技型公司需技术联合创始人把控产品研发方向,贸易型公司需供应链负责人优化成本与效率。
业务执行层:驱动增长,创造价值
业务执行层是企业的“引擎”,直接面向市场、客户或产品,实现从0到1的业务突破。
产品/项目经理(PM)
无论实体产品还是服务型产品,PM都是连接用户需求与技术实现的关键桥梁,需负责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规划、项目推进及上线迭代,确保产品功能匹配用户痛点,且开发进度可控,初创公司中,PM常需兼顾“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双重角色,灵活应对资源有限的挑战。
销售/市场专员
酒香也怕巷子深,销售与市场岗位直接负责 revenue(收入)增长,市场专员需通过品牌推广、内容营销、渠道拓展等方式触达目标用户,为销售引流;销售专员则需将潜在客户转化为付费客户,完成业绩指标,初创阶段可设置“销售+市场”复合岗位,市场销售专员”,兼顾获客与转化。
技术/研发工程师(科技型公司必需)
若公司业务依赖技术(如软件开发、硬件制造、算法研发),核心技术团队是立身之本,至少需配置1-2名全栈工程师或专项工程师(如前端、后端、算法),负责产品原型开发、技术架构搭建及后续迭代优化,非科技型公司(如零售、服务)可暂不设专职技术岗,但需明确技术需求外包或合作模式。
职能支持层:保障运转,降低风险
职能支持层是企业的“骨架”,为业务开展提供基础保障,避免因管理漏洞导致效率低下或合规风险。
行政/人事专员
初创阶段,行政与人事常由同一岗位兼任,核心职责包括:招聘(筛选简历、组织面试)、员工入离职办理、劳动合同管理、办公环境维护、后勤保障(如采购、差旅)等,该岗位需确保团队“有人可用”“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凝聚力。
财务/会计专员
财务是企业的“生命线”,需负责日常账务处理(如记账、报销审核)、税务申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财务报表编制(为融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及现金流管理(避免资金链断裂),初创公司可先配置专职会计,待业务稳定后再考虑出纳、财务分析师等细分岗位。
法务/合规专员(视行业需求配置)
若公司所处行业监管严格(如金融、医疗、教育),或涉及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等风险,需设置法务岗或外聘法律顾问,负责合同审核、公司注册资质办理、知识产权布局(商标、专利)及合规风险规避,普通行业可暂不设专职岗,但需确保基础合同(如劳动合同、销售合同)的规范性。
灵活配置原则:按需设岗,动态调整
初创公司资源有限,岗位设置需遵循“核心优先、一岗多能”原则:
- 业务优先:先保障与直接创造价值相关的岗位(如产品、销售),再逐步完善职能支持岗;
- 兼职/外包:非核心职能(如法务、财务基础工作)可通过兼职或外包降低成本,例如委托代理记账公司处理财务,外聘律师审核合同;
- 创始人补位:在未招聘到合适人选前,创始人需暂代关键岗位(如CEO兼销售、创始人兼产品经理),确保业务不中断。
相关问答FAQs
Q1:初创公司是否需要设置“首席运营官(COO)”等高管岗位?
A:不建议早期设置,COO通常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如团队超50人、业务多线扩张)后才需要,负责统筹日常运营与管理,初创阶段,CEO或联合创始人可暂代运营职能,避免因“头重脚轻”增加管理成本,待业务成熟后再拆分岗位。
Q2: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招聘“专职法务”?
A:需结合行业特性与业务阶段判断,若公司从事金融、医疗等强监管行业,或业务涉及大量合同签署、知识产权布局(如软件公司需申请专利),建议尽早招聘专职法务或签约长期法律顾问;若为普通零售、服务等行业,可在签订重大合同时临时咨询律师,待年营收超过500万元或团队规模扩大后再考虑专职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