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心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传感器研发、生产与系统集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感知世界,智联未来”为使命,深耕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从传感器硬件到数据云平台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已成长为国内智能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企业概况:技术驱动,创新引领
浙江心源科技注册资本1.2亿元,员工规模达500余人,其中研发团队占比超40%,核心成员包括来自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及高级工程师,拥有百余项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公司建有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及CNAS认证实验室,研发投入连续五年占营收比重超15%,技术实力获国家专精特小巨人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等认定。
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心源科技构建了“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生态,产品线涵盖温湿度、压力、气体、位移等多种智能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环保、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场景,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符合CE、RoHS、IP67/IP68等国际标准,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核心业务:全栈式智能感知解决方案
智能传感器研发与制造
心源科技以高精度、低功耗、长寿命为产品核心优势,自主研发的系列传感器具备以下特点:
- 工业级传感器:针对智能制造场景,开发出耐高温、抗干扰的压差传感器(精度±0.075%FS)、振动传感器(频率范围0.5Hz-10kHz),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助力工厂实现预测性维护;
- 环境监测传感器:PM2.5/PM10传感器采用激光散射原理(分辨率1μg/m³),VOCs传感器基于电化学检测技术(检测限ppb级),广泛应用于空气质量监测站、污染源追溯系统;
- 物联网低功耗传感器:基于NB-IoT/LoRa无线通信技术,电池续航可达5-10年,适用于智慧农业土壤墒情监测、智慧管网压力监测等场景,降低部署与运维成本。
公司拥有杭州余杭、桐乡两大生产基地,配备SMT贴片、自动校准、激光焊接等先进生产线,年产能超1000万套传感器,满足规模化定制需求。
物联网数据云平台
硬件基础上,心源科技自主研发“心源云”物联网平台,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与可视化,平台支持百万级设备接入,提供API接口与第三方系统无缝对接,功能包括:
- 实时监控:通过GIS地图、数字孪生等技术直观展示设备分布与数据状态;
- 智能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异常数据预警、趋势预测(如设备故障预警、空气质量污染扩散模拟);
- 行业解决方案:针对环保行业推出“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帮助监管部门实现排污企业实时监控;为农业领域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土壤温湿度、光照等数据精准指导种植。
行业应用与解决方案
心源科技聚焦垂直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 智慧环保: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合作,搭建“天地空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覆盖全省300余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数据准确率达98%以上;
- 智能制造:为吉利汽车、万向集团等企业提供设备物联网改造方案,通过部署振动、温度传感器,使设备故障率降低40%,生产效率提升25%;
- 智慧城市:参与杭州亚运会场馆智能化建设,提供管网压力监测、智慧消防系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企业优势:技术、品质与服务的三重保障
- 技术壁垒:掌握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设计、低功耗无线通信等核心技术,与浙江大学共建“智能感知联合实验室”,在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领域持续突破;
- 品质管控: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经过36道检测工序,关键零部件采用进口原装(如德国博世、日本神港芯片),确保产品稳定性;
- 服务网络:在国内设有8个区域服务中心,海外通过代理商覆盖欧美市场,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持,响应时间不超过2小时。
社会责任与未来展望
心源科技秉持“科技向善”理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偏远地区学校捐赠环境监测设备,助力环保科普教育;研发低成本传感器应用于乡村振兴,帮助农户实现精准种植,公司将持续聚焦“双碳”目标,拓展新能源领域传感器应用(如储能电池温度监测),并计划在2025年前登陆科创板,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感知技术平台。
相关问答FAQs
Q1:浙江心源科技的核心传感器产品相比同行有哪些差异化优势?
A:心源科技的核心优势在于“高精度+低功耗+强环境适应性”,其工业级压力传感器采用硅谐振技术,精度达±0.075%FS,远超行业平均±0.1%FS水平;环境监测传感器通过独特的自清洁算法,有效降低粉尘附着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在户外场景下维护周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公司自主研发的“边缘计算模块”可嵌入传感器,实现数据本地预处理,减少云端传输压力,降低客户使用成本。
Q2:心源科技如何保障物联网数据安全?
A:公司从设备、传输、平台三层构建安全防护体系:设备端采用国密算法加密芯片,防止物理篡改;传输层支持MQTT+TLS 1.3协议,确保数据传输过程加密;平台层通过等保三级认证,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架构,支持异地容灾备份,保障客户数据安全与隐私合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