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岗定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科学界定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实现组织架构优化、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及运营效率提升,开展定岗定编工作需遵循系统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业务流程及组织发展阶段,分阶段推进实施。
前期准备:明确目标与基础调研
定岗定编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工作目标,需结合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梳理核心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边界,若企业处于扩张期,定岗定编需侧重业务增长需求;若处于转型期,则需关注组织效能提升,基础调研阶段需通过问卷调查、高管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收集现有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工作量饱和度等数据,同时对标行业标杆企业,分析组织架构与编制配置的合理性,需梳理现有规章制度中关于岗位权责、汇报关系的条款,为后续岗位优化提供依据。
岗位梳理:基于战略与流程的岗位体系构建
岗位梳理是定岗定编的核心环节,需以战略为导向,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构建清晰的岗位体系,进行组织架构设计,明确部门职能定位及层级关系,避免职能重叠或空白,将企业划分为管理序列、专业序列、操作序列等不同岗位类别,确保分类清晰、职责明确,开展岗位分析,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名称、职责范围、任职资格、汇报关系及考核标准,在岗位设置中需遵循“精简高效”原则,合并冗余岗位,取消低价值岗位,新增战略发展所需的关键岗位,某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增“智能制造工程师”岗位,同时压缩传统手工操作岗位编制,实现人员结构优化。
编制核定:科学测算与动态调整
编制核定需结合工作量分析、历史数据及战略需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常用方法包括:
- 劳动效率法:根据业务量、人均效能指标(如人均产值、人均利润)倒推编制需求,销售岗位编制可根据区域目标销售额、历史人均销售额及预期增长幅度测算。
- 部门职能分解法:将部门核心职能分解为具体工作任务,根据任务复杂度和工作量评估所需人员数量。
- 行业对标法:参考同行业企业同类岗位的编制配置比例,结合企业实际调整。
编制核定需预留弹性空间,避免“一刀切”,对季节性波动明显的岗位可采用“固定+临时”编制模式,对新兴业务岗位可采用“试点-评估-推广”的渐进式配置策略,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如每年)根据业务发展、组织变革对编制进行复核与优化。
实施落地:沟通、试点与全面推行
定岗定编方案需通过充分沟通获得员工理解与支持,可通过部门会议、专题培训等形式,向员工解读岗位调整依据、编制配置逻辑及职业发展路径,减少变革阻力,为降低风险,可选择部分部门或业务线进行试点,验证方案可行性,根据试点结果优化流程后再全面推行,实施过程中需同步完成岗位聘任、薪酬调整、人员分流等工作,确保新旧体系平稳过渡,某企业在推行定岗定编时,对超编人员通过内部转岗、技能培训再就业等方式妥善安置,既优化了人员结构,又保障了员工权益。
持续优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定岗定编并非一劳永逸,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如每季度或每半年)跟踪岗位运行效能,通过绩效考核、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指标评估岗位设置与编制配置的合理性,结合战略调整、业务创新及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对岗位体系和编制进行动态优化,当企业拓展新业务时,需提前规划新增岗位的编制需求;当某项业务被淘汰时,及时撤销相关岗位,避免资源浪费。
相关问答FAQs
Q1:定岗定编过程中如何处理员工抵触情绪?
A:员工抵触情绪多源于对变革的不确定性,企业需通过透明化沟通,如说明岗位调整的战略必要性、人员分流方案及职业发展通道,让员工理解变革逻辑,建立申诉机制,倾听员工诉求,对因岗位调整受影响的员工提供转岗培训、经济补偿等支持,通过人性化操作降低抵触情绪,确保方案顺利落地。
Q2:定岗定编后如何避免岗位冗余或编制不足?
A:避免岗位冗余或编制不足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岗位效能评估,分析岗位工作饱和度,对长期闲置或低效岗位及时优化;采用弹性编制管理,如对核心岗位保持稳定编制,对非核心岗位采用共享编制或外包模式,结合业务发展周期,每年对编制需求进行预测与复核,确保编制配置与实际需求动态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