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
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美”)是中国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材料的领军企业,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深圳,并于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340),公司以“资源有限、循环无限”为核心理念,聚焦动力电池回收、钴镍铜钨等稀有金属回收、新能源材料制造三大核心业务,构建了“回收—拆解—再造—新材料”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格林美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循环材料企业和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业务覆盖中国30余个省市及韩国、欧洲、北美等海外市场,2022年营收突破400亿元,员工总数超2万人。
核心业务与技术优势
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
格林美是中国最早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的企业之一,建立了覆盖“回收网络—拆解处理—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的全体系能力,公司在全国布局16个回收基地和5个大型拆解中心,年处理废旧动力电池超10万吨,回收镍钴锰锂等金属资源超5万吨,其独创的“定向循环”技术,可针对不同类型电池(如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实现高精度拆解与材料分离,回收利用率达99%以上,公司布局电池梯次利用,将容量衰减至60%-80%的电池应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延长电池生命周期,降低资源浪费。
稀有金属回收与深加工
作为全球最大的钴镍钨回收企业,格林美年回收钴、镍、铜、钨等稀有金属超15万吨,占中国钴回收市场的30%以上,公司采用“电子废弃物—城市矿山—稀有金属”的回收模式,从废旧手机、电脑、工业废料等中提取高纯度金属,产品纯度达99.9%,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领域,超细钴粉、高纯镍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成为三星、LG、宁德时代等国际巨头的重要供应商。
新能源材料制造
依托回收的金属资源,格林美向上游延伸,构建了“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材料”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三元前驱体供应商之一,年产能超30万吨,市占率全球第一;同时布局磷酸铁锂、钴酸锂等正极材料,产品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3C电子产品,2023年,公司投资200亿元在湖北宜昌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打造全球最大的电池级硫酸镍、三元前驱体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循环经济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格林美以“城市矿山”开发为核心,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与碳中和目标协同,公司创新提出“产业链闭环”模式:通过回收废旧电池和电子废弃物,提取有价金属,再制造为新能源材料,供给电池企业生产新电池,最终新电池报废后又进入回收体系,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这一模式不仅减少原生矿产开采(每年减少钴镍开采量相当于100万吨矿石),还降低碳排放(每回收1吨金属较原生开采减少碳排放6吨以上)。
公司ESG(环境、社会、治理)表现突出:2022年荣获“中国ESG上市公司50强”,连续十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在湖北荆门、江苏无锡等地建设“零碳工厂”,通过光伏发电、余热回收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碳中和;发起“电池回收白名单”行业倡议,推动建立规范的回收体系,防止重金属污染。
全球布局与行业影响力
格林美实施“中国+全球”双轮驱动战略,在国内构建“南北呼应”的产业布局(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四大基地),同时在韩国、印尼、德国设立子公司和工厂,贴近海外市场,在韩国,公司与ECOPRO合作建设前驱体工厂,供应韩国电池企业;在印尼,依托当地镍资源优势,布局高压酸浸(HPAL)项目,生产镍中间产品,保障新能源材料供应链安全。
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格林美主导或参与5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循环经济规范化;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共建“循环经济研究院”,攻克电池回收、材料再生等关键技术难题,公司还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回收—制造—应用”的绿色生态。
未来战略
面向“双碳”目标,格林美规划到2025年实现年回收动力电池30万吨、新能源材料总产能1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循环材料企业;同时布局电池材料回收技术升级,研发“无废电池”回收工艺,推动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公司计划拓展欧洲市场,在德国建设电池回收中心,响应欧盟《新电池法》要求,助力全球循环经济发展。
FAQs
Q1:格林美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技术优势是什么?
A:格林美拥有行业领先的“定向循环”技术,可针对不同化学体系(三元锂、磷酸铁锂等)的废旧电池实现自动化拆解、精准分离和材料再生,镍钴锰锂回收率超99%,梯次利用电池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公司建立了电池溯源系统,实现从生产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壁垒和规模优势显著。
Q2:格林美如何保障回收原料的稳定性?
A:公司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回收网络:线上通过“互联网+回收”平台整合个体回收商和产废企业;线下在全国布局16个回收基地和3000余个回收网点,与车企、电池企业、3C电子厂商签订长期回收协议,确保原料供应,海外布局(如韩国、印尼)进一步拓宽原料来源,形成国内国际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