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
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迅光电”)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注于光电技术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厂房、研发中心及检测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捷迅光电始终以“技术创新驱动光电产业发展”为使命,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光电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客户遍布亚洲、欧洲、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核心业务与产品体系
捷迅光电以光电传感、光学成像、激光技术为核心,构建了多元化的产品矩阵,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光电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是捷迅光电的核心业务之一,产品包括红外光电传感器、激光光电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凭借高精度、高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这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物体检测、距离测量、位置定位等场景,其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精度可达微米级,已成功应用于3C电子行业的精密装配线,帮助客户提升生产效率15%以上。
光学成像模组
公司光学成像模组产品涵盖手机镜头、车载摄像头模组、医疗内窥镜镜头等,车载摄像头模组是其重点发展方向,支持高清、广角、夜视等多种功能,符合车规级可靠性标准,已为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提供前视、环视及驾驶员监控系统解决方案,2022年,公司车载光学模组出货量突破1000万颗,市场份额跻身国内前十。
激光应用设备
针对工业加工、医疗美容等领域,捷迅光电开发了激光打标机、激光切割设备、美容激光仪器等系列产品,其“紫外激光打标设备”采用自主专利的光束整形技术,可在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上实现精细图案标记,标记精度误差小于0.01mm,广泛应用于高端电子产品零部件加工。
技术研发与创新实力
捷迅光电将技术研发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每年投入营收的8%-10%用于研发创新,公司拥有一支由200余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其中博士、硕士占比超40%,并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苏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攻关光电领域的前沿技术。
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申请专利3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0余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5项,在核心技术方面,捷迅光电突破了“高灵敏度光电探测芯片”“光学系统 aberration 校正”“激光功率稳定控制”等技术瓶颈,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研发的“宽光谱响应光电探测器”在紫外到近红外波段均具有高响应度,性能优于同类进口产品。
生产制造与品质管控
捷迅光电生产基地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运营,引进了德国、日本等国际先进的生产及检测设备,包括全自动贴片机、光学干涉仪、高低温老化箱等,实现了从芯片封装、光学组装到成品测试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
在品质管控方面,公司建立了“来料检验-过程控制-成品测试-客户反馈”的全链路质量追溯体系,关键工序不良率控制在50ppm(百万分之五十)以下,捷迅光电通过了CE、UL、RoHS等多项国际认证,确保产品满足全球市场的准入要求。
市场布局与客户服务
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技术服务,捷迅光电与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博世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逐步拓展海外市场,在德国、美国设立子公司,形成“国内+国际”双轮驱动的市场格局。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全球建立了12个分支机构,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持及本地化服务,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捷迅光电可提供定制化开发服务,从方案设计、样品测试到批量生产,全程为客户解决技术难题,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企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捷迅光电秉承“诚信、创新、协作、共赢”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创新大赛等活动,营造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绿色制造、节能减排方面持续投入,生产过程采用无铅工艺,光伏年发电量达3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2000吨。
面向未来,捷迅光电将继续聚焦光电技术前沿,加大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兴领域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光电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光电技术在更多场景的创新应用。
相关问答FAQs
Q1:捷迅光电的光电传感器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其核心优势是什么?
A1:捷迅光电的光电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如物体检测、定位)、汽车电子(如泊车辅助、车道偏离预警)、医疗设备(如生命体征监测)等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①高精度测量,位移传感器精度达微米级;②强抗干扰能力,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工作;③定制化服务,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特殊波长、封装形式的传感器;④高可靠性,通过车规级及工业级严苛测试,寿命长达10万小时以上。
Q2:捷迅光电在车载光学领域有哪些技术突破?其产品如何满足智能汽车的发展需求?
A2:捷迅光电在车载光学领域的技术突破包括:①自主研发的“超高清成像算法”,提升摄像头在弱光、逆光环境下的成像清晰度;②小型化光学设计,满足智能汽车对传感器体积的严苛要求;③多摄像头融合技术,支持环视、驾驶员监测、舱内感知等多系统协同,这些技术可满足智能汽车对“安全、智能、舒适”的需求,例如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提供精准的环境感知数据,助力实现L2+级自动驾驶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