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项税是纳税人购进货物或服务时支付或负担的增值税,可从销项税中抵扣。

进项税,全称为增值税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在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时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它是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因购买商品或接受应税服务而支付给供应商的税款,这部分税款在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下,可以从企业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从而降低企业的应纳税额。
进项税的计算与抵扣
进项税额的计算通常基于购进货物或服务的不含税金额和适用的税率,具体计算公式为:进项税额 = 购进货物或服务的不含税金额 × 税率,如果某企业购进一批原材料,不含税金额为10,000元,税率为13%,则该笔交易的进项税额为1,300元(10,000元 × 13%)。
进项税额的抵扣是增值税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会向购买方收取销项税额,即按照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并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即为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额,这种抵扣机制有助于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
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以下几种情况下的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增值税专用发票: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从海关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农产品收购发票:购进农产品时,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
完税凭证:从境外单位或者个人购进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时,自税务机关或者扣缴义务人取得的解缴税款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并非所有进项税额都能抵扣,以下几种情况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如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应税服务。
免征增值税项目:如销售古旧图书、农产品等。
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如购进货物用于职工福利或个人消费。
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服务:如管理不善导致的损失等。
特定服务:如购进的贷款服务、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等。
进项税的管理与会计处理
企业需要准确记录每一笔进项税额,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抵扣,在会计处理上,进项税额通常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相关资产或费用科目,当月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表格示例
项目 | 不含税金额(元) | 税率 | 进项税额(元) |
购进原材料 | 10,000 | 13% | 1,300 |
购进设备 | 50,000 | 13% | 6,500 |
购进服务 | 20,000 | 6% | 1,200 |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 什么是进项税?它在企业税务管理中扮演什么角色?

A1: 进项税,全称为增值税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在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时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它在企业税务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本控制:通过合理抵扣进项税额,企业可以有效降低应纳税额,从而减少税收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避免重复征税:增值税作为一种流转税,其特点是在商品和服务的流转过程中逐环节征税,进项税的抵扣机制确保了每一环节只对增值部分征税,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公平税负,还促进了产业链的顺畅运行。
促进合规经营:准确记录和抵扣进项税额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等各个环节,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合规经营。
优化现金流: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当期的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的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这意味着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留更多的现金流,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其他投资活动。
税务筹划: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来最大化地利用进项税抵扣政策,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进行采购以确保能够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合理安排采购时间和数量以充分利用进项税抵扣的优势等。
Q2: 如果企业当期的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多余的部分如何处理?
A2: 如果企业当期的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多余的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这部分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将作为待抵扣进项税额记录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并在后续期间与销项税额进行抵扣,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符合税法规定,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现金流和税务风险,企业也应注意及时关注税法政策的变化以及税务机关的相关通知和要求以确保税务处理的合规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进项税是什么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