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其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服务效能和事业发展,系统化、科学化培养人才是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结合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组织特点,人才培养需从战略规划、机制建设、实践赋能等多维度推进,构建“引育用留”一体化体系。
以战略规划为引领,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事业单位人才培养需立足单位职能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避免碎片化、随意性,应开展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岗位分析、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明确不同序列(管理、专业技术、工勤)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需突出创新能力,管理人才需强化统筹协调和决策能力,工勤人才则需提升实操技能和规范意识,制定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规划,将人才培养纳入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和“十四五”等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定可量化的目标,如“三年内培养省级以上领军人才5名”“青年骨干人才占比提升至30%”等,确保人才培养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
以机制建设为支撑,完善培养体系
健全的机制是人才培养的保障,需从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环节形成闭环。
(一)建立“选苗育苗”选拔机制
打破论资排辈,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识别潜力人才,实施“青年英才计划”,通过笔试、面试、业绩评估等环节选拔35岁以下优秀青年,纳入重点培养对象;针对关键技术岗位,建立“技术带头人”评选机制,鼓励跨部门、跨单位联合申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根据人才成长阶段和岗位需求,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
- 新入职人员:聚焦职业道德、单位规章制度、基础业务技能,实施“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一对一指导,帮助快速适应岗位。
- 骨干人才:强化专业深度和创新能力,通过“外送研修+课题攻关”模式,选派骨干到高校、科研院所或先进事业单位交流学习,参与重大项目或技术难题攻关。
- 高层次人才:注重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支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行业峰会,鼓励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培养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创新培训形式,结合线上学习平台(如“中国干部网络学院”)与线下工作坊、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完善考核激励与动态调整机制
将人才培养成效纳入部门和领导绩效考核,建立“培养-使用-再培养”的循环机制,对完成培训任务且业绩突出的人才,在晋升、评优、职称评定中优先考虑;对培训后能力提升不明显的人才,进行“回炉”培训或调整岗位,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对探索性工作中的失误予以宽容,解除其后顾之忧。
以实践赋能为核心,强化人才成长载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人才培养需扎根实践,在具体工作中锤炼能力。
(一)搭建项目历练平台
围绕单位核心业务和重点项目,组建“项目攻坚组”,让人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挑大梁,在公共服务优化、数字化转型、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中,让青年骨干牵头负责,通过“干中学”提升统筹协调、问题解决和应急处突能力,项目结束后,通过复盘总结提炼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案例库。
(二)推动轮岗交流与多岗位锻炼

打破部门壁垒,实施横向轮岗(如行政与业务岗位轮换)和纵向挂职(如基层单位与上级单位双向挂职),帮助人才熟悉全流程业务,培养复合型能力,选派管理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了解群众需求;让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行政管理,提升沟通协调能力。
(三)建立“传帮带”团队协作模式
发挥资深人才的“传帮带”作用,组建“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师徒结对、技术研讨、经验分享等方式,促进知识传承和技能提升,在医疗卫生、教育等事业单位,推行“名老专家带教制”,帮助青年医生、教师快速提升专业水平。
以文化营造为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人才成长的土壤,事业单位需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包容多元的环境。
(一)强化价值观引领
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主题党日、先进事迹宣讲等形式,增强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人才将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
(二)搭建交流展示平台
定期举办“人才论坛”“技能大赛”“创新成果展”等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促进跨部门、跨单位的学习交流,举办“青年创新项目路演”,鼓励人才提出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的“金点子”,对优秀项目给予奖励和推广。
(三)优化人文关怀
关注人才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建立常态化谈心谈话制度,及时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为异地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支持;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缓解工作压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如何平衡人才培养与日常工作的关系?
A:平衡人才培养与日常工作需坚持“工学结合”原则,将人才培养融入业务流程,如在项目实施中设置“学习任务”,要求人才定期总结反思、分享经验;科学规划培训时间,采用“碎片化学习+集中培训”模式,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常态化学习,减少对日常工作的干扰,建立“弹性工作制”,对参与重点培养的人才适当调整工作任务,确保其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提升。
Q2:针对事业单位“编制有限、晋升空间狭窄”的问题,如何有效激励人才?
A:破解编制和晋升瓶颈需创新激励方式,一是建立“双轨制”晋升通道,除管理岗位晋升外,设立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通道,让专业技术人才可通过职称评聘实现职业发展;二是实施“多元化激励”,除薪酬待遇外,提供培训机会、学术交流、荣誉表彰等非物质激励,如设立“创新贡献奖”“服务标兵”等,满足人才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需求;三是推动“人才流动”,通过挂职、借调、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人才提供跨单位、跨领域的发展平台,拓宽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