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员工请病假需遵循公司规章制度及劳动法律法规,流程规范、材料齐全是关键,以下从请假流程、材料准备、注意事项、薪资计算及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详细说明,帮助员工清晰了解操作细节。
请病假基本流程

交通银行员工请病假需提前规划,确保工作交接与合规性,具体流程分为紧急情况与非紧急情况两种场景:
非紧急病假(可提前申请)
- 提前报备:员工需至少提前1个工作日通过内部办公系统(如OA系统)提交病假申请,填写《员工请假单》,注明请假时间、原因、预计返岗日期及联系方式,同步告知直属领导。
- 审批流程:请假单需依次经直属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部审核,根据请假时长,审批权限可能不同:
- 1-3天病假:部门负责人审批即可;
- 4-7天病假:需人力资源部备案;
- 7天以上病假:需分管行领导审批。
- 工作交接:提交申请前,需将手头工作交接给同事或安排临时负责人,确保工作连续性,并在《员工请假单》中注明交接人及交接内容,由直属领导确认。
紧急病假(突发疾病无法提前申请)
- 即时通知:需在病发后1小时内通过电话或微信向直属领导请假,说明突发情况及预计请假时长,并在返岗后1个工作日内补交书面申请。
- 补交材料:返岗后需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正式病假证明(含诊断书、病历、挂号单等),填写《员工请假补办单》,经领导审批后存档人力资源部。
病假材料准备
病假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直接影响审批结果,需按要求准备以下文件:
材料类型 | 具体要求 | 备注 |
---|---|---|
病假证明 | 需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出具(特殊情况如急诊可放宽至社区医院),包含医生诊断意见、建议休息时长、医院公章及医生签名。 | 私立医院证明需额外提供医保定点资质证明;电子病历需打印并由医生签字确认。 |
就医凭证 | 挂号单、缴费发票、检查报告单等原件或复印件,证明就医真实性。 | 若为线上问诊,需提供医院官方平台的问诊记录及电子处方。 |
特殊情况补充材料 | 慢性病复发需提供既往病历及近期复查报告;住院需提供住院小结及出院记录。 | 材料需与病假时长匹配,避免证明与实际休息天数不符。 |
《员工请假单》 | 内部系统填写或打印,需本人签字、领导审批,注明请假类型为“病假”。 | 紧急情况补办时需填写《员工请假补办单》,并附情况说明。 |
注意事项
- 时效性要求:非紧急病假需提前申请,紧急病假需在发病后及时补交材料,逾期未补或材料不全可能导致请假无效,按旷工处理。
- 合规性审核:人力资源部将对病假材料进行抽查,若发现伪造、篡改证明或虚假请假,将按《员工奖惩条例》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者解除劳动合同。
- 返岗流程:病假期满返岗后,需第一时间到人力资源部销假,并提交病假证明原件备案,若需延长病假,需提前3天提交续假申请,附医疗机构出具的延长休息证明。
- 隐私保护:病假证明涉及个人病情信息,员工有权要求人力资源部对信息保密,仅用于审批及考勤记录,不得随意泄露。
病假薪资计算
交通银行病假薪资根据员工工龄、医疗机构等级及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综合确定,具体规则如下:
- 工龄与薪资比例:
- 工龄不满2年:按日工资的60%支付;
- 工龄满2年不满5年:按日工资的70%支付;
- 工龄满5年不满10年:按日工资的80%支付;
- 工龄满10年以上:按日工资的90%支付。
- 日工资计算基数:员工本人月工资÷21.75(月计薪天数),月工资包含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固定部分)。
- 下限保障:病假薪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且不低于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如有)。
- 特殊情况:员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病假薪资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非因工负伤病假超过医疗期,企业可按相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
特殊情况处理
- 异地就医:员工因出差、户籍等原因在异地生病,需选择当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就医,病假证明需加盖医院公章,并提前告知人力资源部备案。
- 慢性病管理: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长期休假的,需提供近6个月内二级以上医院的诊疗记录及医生建议休息证明,人力资源部将根据病情评估是否批准长期病假。
- 医疗期规定:员工累计病休时间达到医疗期(根据工龄确定,一般为3-24个月),企业需支付病假工资,若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可协商调岗或解除劳动合同。
相关问答FAQs
Q1:病假期间是否可以参与公司组织的线上培训或远程工作?
A:原则上,病假期间员工应遵医嘱休息,专注治疗,若病情较轻、医生无明确限制,且经直属领导同意,可参与少量线上培训或紧急工作,但需确保不影响康复,若因工作导致病情加重,责任由员工自行承担。
Q2:若病假证明与实际病情不符,企业如何处理?
A:若发现病假材料造假,企业有权取消病假资格,按旷工处理(旷工1天扣3日工资,连续旷工3天以上可解除劳动合同),员工需退还已发放的病假薪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降职降级等处分;情节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企业可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