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准确查询一个公司的离职率,需要结合多维度数据来源和科学分析方法,因为单一的离职率指标可能掩盖内部管理问题或行业特殊性,以下从数据来源、计算方法、注意事项及实操步骤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离职率的定义与核心类型

离职率通常指特定时期内,员工主动或被动离职数量占该时期平均员工总数的比例,是衡量企业人才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根据离职性质,可分为主动离职率(员工主动提出离职)和被动离职率(企业裁员、辞退等),其中主动离职率更能反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因而是分析重点。
获取离职率数据的渠道
企业官方公开数据(适用于求职者或外部合作方)
-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通常会定期发布CSR报告,其中可能包含员工流失率、人才培养等数据,部分科技企业会在报告中披露“年度主动离职率”。
- 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市公司需向证券交易所披露年报,部分企业会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章节提及员工流动情况,如“报告期内,公司员工离职率为X%,较上年下降Y个百分点”。
- 企业官网“招贤纳士”或“文化”板块:少数企业会主动展示员工留存数据,以吸引求职者,但此类信息较少且需核实真实性。
第三方数据平台(适用于行业对比)
- 招聘网站行业报告:如智联招聘、猎聘、BOSS直聘等平台会定期发布《中国人才流动报告》《职场人离职趋势调研》等,其中包含分行业、分城市的平均离职率,互联网行业主动离职率约为15%-25%,制造业约为10%-15%。
- 薪酬调研机构数据:如美世(Mercer)、韦莱韬悦(WTW)、中智(CIIC)等,企业客户可购买其行业薪酬福利报告,其中包含离职率数据;部分机构会公开免费摘要信息。
- 企业信用查询平台:如天眼查、企查查等,可查询企业的工商变更、劳动仲裁等信息,若企业存在大量劳动纠纷(如集体离职诉讼),可能侧面反映离职率异常。
内部数据获取(适用于企业HR或管理者)
-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通过系统导出特定时间段内“入职人数”“离职人数”“期末在职人数”等基础数据,是计算离职率的核心依据。
- 员工离职面谈记录:HR对离职员工进行结构化面谈,记录离职原因(如薪酬、发展空间、企业文化等),可辅助分析离职率背后的深层问题。
- 财务报表附注:企业年报中“应付职工薪酬”的变动情况,可结合员工人数估算人均薪酬成本,间接反映员工稳定性(若薪酬大幅下降且离职率上升,可能存在人才流失风险)。
离职率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基础计算公式
离职率=(特定时期内离职人数/特定时期内平均员工总数)×100%
“平均员工总数”=(期初员工总数+期末员工总数)/2。
例:某公司年初员工100人,年末120人,年内离职15人,则平均员工总数=(100+120)/2=110人,离职率=15/110×100%≈13.6%。
区分主动与被动离职率
主动离职率=(特定时期内主动离职人数/平均员工总数)×100%
被动离职率=(特定时期内被动离职人数/平均员工总数)×100%
例:上述15名离职员工中,主动离职12人,被动离职3人,则主动离职率=12/110×100%≈10.9%,被动离职率=3/110×100%≈2.7%。
部门/岗位离职率分析
为精准定位问题,需计算细分维度离职率:
部门离职率=(某部门特定时期内离职人数/该部门平均员工总数)×100%
岗位离职率=(某岗位特定时期内离职人数/该岗位平均员工总数)×100%
例:销售部年初20人,年末18人,离职5人,则销售部平均员工总数=(20+18)/2=19人,离职率=5/19×100%≈26.3%,高于公司平均水平,需重点分析销售团队管理问题。
离职率对比指标
仅看单一离职率意义有限,需结合以下维度对比:
- 纵向对比:与历史同期数据对比(如今年Q1离职率 vs 去年Q1),判断趋势是改善还是恶化。
- 横向对比:与行业平均水平、头部企业数据对比(如互联网行业平均主动离职率20%,若某公司为30%,则显著高于行业)。
- 内部结构对比:不同层级(基层/管理层)、司龄(1年内/1-3年/3年以上)员工的离职率差异,新员工入职1年内离职率高,可能反映招聘环节或入职培训问题;核心骨干离职率高,则需警惕人才保留机制失效。
数据验证与注意事项
避免计算误区
- 分母选择错误:部分企业用“期末员工总数”代替“平均员工总数”,会导致离职率虚高(若期内大量入职,期末人数激增,但离职人数未同步增加)。
- 未区分“自然流失”与“异常离职”:如企业战略收缩导致的裁员属于被动离职,不应与主动离职混为一谈,否则可能掩盖真实管理问题。
- 忽略“入职与离职的时间差”:若某月集中入职10人,当月离职5人,按月度计算离职率可能偏高,需结合季度或年度数据平滑波动。
数据真实性验证
- 交叉验证:将企业公开数据与第三方报告对比,若某公司自称“离职率5%”,但行业平均为15%,且招聘平台频繁发布其紧急招聘岗位,需警惕数据美化。
- 关注“隐性离职”:部分企业通过“劝退”“调岗逼退”等方式变相裁员,此类员工可能被计入“主动离职”,需通过离职面谈或员工访谈核实真实原因。
实操步骤(以求职者为例)
- 明确查询目标:是想了解行业整体离职率,还是目标公司的具体离职率?前者可优先看第三方行业报告,后者需结合企业公开数据、招聘平台反馈及第三方平台信息综合判断。
- 收集多源数据:
- 行业数据:查阅智联招聘、猎聘等发布的年度行业报告,获取目标行业平均离职率。
- 企业数据:查看企业官网、年报、CSR报告,是否有披露员工流失数据;通过天眼查查询企业劳动仲裁记录(若存在大量“劳动争议”案件,可能反映离职率异常)。
- 外部反馈:在脉脉、看准网等职场社区搜索“XX公司离职率”,结合员工匿名评论判断真实性(注意甄别恶意诋毁或过度美化信息)。
- 交叉验证与结论:将收集到的数据对比分析,若企业离职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存在大量负面评价(如“加班严重”“晋升无望”),则需谨慎考虑入职。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有些公司离职率很低,但员工依然抱怨多?
A:离职率低可能包含“被动离职”占比高(如企业通过降薪、调岗等方式迫使员工离职,此类员工未计入主动离职),或员工因就业市场低迷“不敢离职”,离职率仅反映“离职人数比例”,无法体现员工“工作满意度”和“敬业度”,某公司离职率仅5%,但员工调研显示“工作幸福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员工虽未离职,但处于“消极在职”状态,长期可能影响绩效,需结合员工满意度调研、敬业度调查等综合评估企业人才健康状况。
Q2:如何通过离职率判断企业是否值得加入?
A:需结合离职率类型、行业对比及岗位特性综合判断:
- 主动离职率 vs 被动离职率:主动离职率低(如<10%)且被动离职率低(如<5%),通常说明企业人才稳定性好;若主动离职率低但被动离职率高,可能因企业频繁裁员,存在经营风险;若主动离职率高(如>行业平均20%)且被动离职率低,需警惕是否因管理问题(如薪酬倒挂、晋升不公)导致人才流失。
- 岗位匹配度:销售、客服等岗位天然离职率较高(行业平均15%-25%),若目标公司此类岗位离职率处于行业区间内属正常;但研发、财务等核心岗位离职率若显著高于行业,则需谨慎。
- 企业阶段:初创公司因业务快速调整,离职率可能较高(20%-30%);成熟企业若离职率突然飙升,可能预示战略转型或管理危机,建议结合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行业前景及个人职业规划综合判断,而非单纯依赖离职率数字。